辛棄疾詞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究竟是誰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詩人,有“詞中之龍”之稱。然而在晚年,卻寫出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類含蓄蘊藉,言短意長的詞句,讓人不禁好奇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他,也讓人不禁好奇“那人”究竟是誰。


辛棄疾詞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究竟是誰

辛棄疾出生於北方,而在出生時北方就已經陷入金人之手,其祖父辛贊也迫於無奈仕於金國。儘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河山”,同時也目睹了金人的殘暴,漢人在金人手下忍受的屈辱和痛苦。這一切的一切使辛棄疾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志向。

他在25歲開始了職業生涯,他曾寫了許多關於抗金北伐的建議,當時這些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頌,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因為當時的大宋朝廷無論是官員還是皇帝只想一味的求和,只對他的才幹感興趣,因此只派他去擔任轉運使、安撫使這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然而每當他有一點點成績時,就會有無數的責備從天而降,因為他主戰的想法觸及到了那些大人物的根本利益。光復故國的大志宏圖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只能發而為詞。

辛棄疾詞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究竟是誰


慢慢的辛棄疾老了,躺在床上,嘴中仍然叫喊著殺賊殺賊。這對於國家是怎樣的情懷,他一生都在為國家而戰,拿刀也是,拿筆也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種報國之情只能寄予在這詞句之中,不免讓人唏噓。

在其晚年的那一首《青玉案·元夕》詞中詩人上闕一直都在描寫元宵佳節熱鬧的景象,下闕突然筆鋒一轉,夜深人未歸,他看著滿城熱鬧的景象,千百次的尋找那個身影,一直在等一個人的出現,可人山人海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樣一個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那人”會不會是他那一生都沒有實現的宏圖壯志呢?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