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擴產超4倍 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野心與現實

本報記者 高沛通 趙毅 深圳報道

近期,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緯鋰能”,300014.SZ)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得證監會受理,擬募集的25億元中,有4.5億元用於“三元方形動力電池量產研究及測試中心項目”,7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起,億緯鋰能擬投建的動力電池相關項目已至少有3個(不包含此次項目),合計項目資金超過80億元。

在2019年11月,億緯鋰能實控人、董事長劉金成稱,到2021年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產能將達50GWh,而截至當時,億緯鋰能擁有的產能為11GWh。這一擴張速度不可謂不快。據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之和也只有43.09GWh,而億緯鋰能的裝機量僅為1.84GWh。

產能如何消化是億緯鋰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不過相對於投資者的“擔憂”、深交所的詢問,億緯鋰能似乎頗為“淡定”,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億緯鋰能回應稱,公司做任何投資決策前都會經過嚴謹的可行性研究,並稱就現階段而言,公司偏向於以銷定產的方式擴大產能,但就具體的訂單、產能利用率如何?億緯鋰能對外公佈的消息並不多,關於相關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致函億緯鋰能進行採訪,不過截至發稿對方並未回應。

“50GWh”的野心

2019年11月,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億緯鋰能稱,在2019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要努力進入“全球動力電池第一陣營”。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車市“下行”的大背景下,近年不斷募資擴張的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不少正在面臨著訂單減少之下產能如何消化的“尷尬”,但同樣身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億緯鋰能,似乎並不擔心這個問題。

2009年登陸深交所的億緯鋰能,成立於2001年,實控人為來自湖北荊門的劉金成和其妻子駱錦紅,天眼查數據顯示,當前兩人合計持股比例為37.79%,《惠州日報》報道稱,劉金成是創業板上市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博士”老闆,是知本和資本結合的典型人物,報道中還配有30餘年前其在武漢大學研究生實驗室裡的照片,處於背景位置的實驗室牆上是他寫下的“鋰電池我愛你”六個大字。

翻開業績表,億緯鋰能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自上市至今表現“亮麗”,分別從2009年的2.06億元、0.40億元增長至43.51億元、5.71億元,據億緯鋰能2019年業績快報,其2019年總營收增幅為47.35%,歸母淨利潤增長165.42%。

其中除業績快報中所稱的鋰原電池等出貨量成倍翻增、動力電池產能有序釋放進入盈利狀態外,如果翻看其2019年三季報,還會發現來自深圳麥克韋爾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投資收益的大額增長。

在2019年11月舉辦的第四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億緯鋰能實控人、董事長劉金成稱,在2015年準備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時他們就知道,如果不做動力電池不會輸,但絕對不會贏。

但在動力電池領域,億緯鋰能擴產的“步子”邁得不可謂不大。

公告中關於“主營業務”表述的變化,亦從側面反映了億緯鋰能的發展軌跡。2009年招股書披露,其主營業務為電池產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

在2017年年報中,億緯鋰能稱,在保持鋰原電池國際領先、鋰離子消費類電池在細分市場領先外,力爭動力等業務行業地位不斷提升,及至在2019年半年報中,其已經直接把業務分為消費電池和動力電池兩塊。

在動力電池佈局方面,億緯鋰能正密集發力。在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投建的項目方面,2015年,億緯鋰能募資近6億元,悉數投入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形成0.7GWH的圓柱形動力電池的產能;2019年,億緯鋰能募資近25億元,其中19.15億元擬投“荊門億緯創能儲能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據規劃,2020年12月達到可使用狀態,此舉新增產能5GWh。

除此之外,2019年3月,億緯鋰能還擬與惠州仲愷高新區管委會簽訂協議,項目規劃投資30億元,總建設期不超過3年,規劃汽車軟包電池芯、模組和儲能相關產品產能不低於5.8Gwh。

2019年5月,億緯鋰能又公告稱公司或子公司億緯亞洲有限公司擬與SK革新株式會社,合資建設20~25GWh動力電池產能,以現金出資5.25億美金,佔合資公司註冊資本50%,項目產能方面10 GWh 2020年底量產,10-15 GWh 2021年底量產,資金來源為使用自有資金和海外融資等方式。

在2019年11月的第四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劉金成介紹,到2021年,公司動力電池產能規模將提升至50GWh。

本報記者注意到,後續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億緯鋰能方面稱,50GWh是包含控股子公司和合資公司的全部產能。

劉金成在上述峰會介紹,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產能規模截至當時共11GWh,其中方形磷酸鐵鋰電池4.5GWh,圓柱三元電池3.5GWh,方形三元電池1.5GWh,軟包三元電池1.5GWh。如果據此計算,2年時間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產能要擴大約4.55倍。

“產能過剩”的行業現實

近年來在動力電池領域,相對於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的表現,億緯鋰能若想“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消息,2017~2019年,億緯鋰能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分別為0.82GWh、 1.27 GWh、1.84 GWh。

在此階段,國內企業中分別居於第8名、第7名和第5名,取得較快速的增長,據億緯鋰能公告稱,2016年其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為第16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據恆大研究院研究報告,國內動力電池市場2015年1月排名前三的企業合計市佔率為36%。

2019年7月已提升至84%。2019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裝機量分別為32.31GWh、10.78GWh,遠遠高於億緯鋰能裝機量。

此外,動力電池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下,出現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度飽和也一直被行業詬病。恆大研究院上述報告援引數據稱,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總產能達260GWh,銷售僅50GWh,2019年第二季度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整體產能利用率只有32.4%。

密集的大額項目投資,亦引來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擔憂”。

2019年10月,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請其就在手訂單說明投建項目的合理性、資金來源、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關於“產能是否會過剩?”“是否太冒進?”等問題亦頻頻出現。

那麼具體產能如何消化?相對於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欲如何“搶奪”市場?

近日,本報記者致函億緯鋰能,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回應。

億緯鋰能方面似乎對於動力電池產能消化並不擔憂。

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億緯鋰能稱公司做任何投資決策前都會經過嚴謹的可行性研究,並稱就現階段而言,公司偏向於以銷定產的方式擴大產能。

回應深交所問詢時,億緯鋰能稱設立合資公司就是根據已經取得的項目進行投資建設,訂單是確定的,但是對於具體訂單,億緯鋰能並未透露。

如果具體到不同項目來看,對於2019年3月擬在惠州投資約30億新增汽車軟包電池芯等產能5.8GWh項目,億緯鋰能稱系收到現代起亞供應商選定通報。

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億緯鋰能方面2019年9月稱,現代起亞未來6年內訂單需求預計為13.48GWh;2019年9月,在擬與SK革新株式會社合資建設20~25GWh動力電池產能一項中,相關公告則僅稱“主要滿足國際及國內汽車公司的配套需求”。

關於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本報記者注意到,億緯鋰能2018年10月曾提及,2018年1~6月,公司儲能動力鋰離子電池產能利用率達到101.95%、產銷率達到91.66%,產能趨於飽和,此後動力電池的相關產能利用率便鮮少提及。

在深交所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應動力電池相關的產能利用率問題時,億緯鋰能回應多為“目前訂單充足,產能逐步釋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半年報中,億緯鋰能稱,其動力電池應用領域除新能源汽車外,還包含電動船舶、電力儲能等。

據億緯鋰能2018年年報顯示,其在新能源汽車商務車方面,客戶有南京金龍、鄭州宇通、吉利汽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