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1
百家爭鳴的哲學思想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還對茶文化的發展起著原動力的影響。
紫砂器能從眾多器物中彰顯以至盛行,具備了諸多因素,作為一種傑山的手工藝製品,其泥料稀有天然,工藝獨特精妙,器形抱朴有虛靜之態,裝飾典雅有韻致,功能經世致用,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合一。
《莊子.天地篇》有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形體不憑藉道就無法產生,產生了形體如果不具備德就會明達,這道理可與紫砂工藝發展互為印證。
2
紫砂的誕生可謂承天地之精華,得山川之靈秀。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稱,顏色分類繁多,現代將其大致分為紅泥,紫泥,綠泥三大類。
紅泥豔而不可俗,紫泥深沉內斂,綠泥古雅有致。不同的砂泥調和配比,又可產生新的顏色和質感,由於本質天然,配泥調砂後的色彩不顯駁雜混亂,頗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氣質。
紫砂器一般都不會上釉彩,以素色素形來取勝,這一點符合道家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理念。
在器型上,紫砂器一般可以分為光器,花器,筋紋器三大類,其中光器非常質樸,端正肅穆;花器模擬自然,靈動生趣;筋紋器則是線條塊面起伏不定,有韻律之美。
這些器型都是在空與有,虛與實之間進行變化,或者守衝抱一,或者氣貫長虹,或者靜穆幽雅,或者俏麗輕靈,氣韻生動,氣象萬千。
紫砂壺的器型大多都和中國哲學相關聯,譬如太極八封束竹壺,鍾式壺,僧帽壺,蓮瓣壺,卻月壺等等,不勝枚舉。
這其中,卻月壺的造型體現出了儒家所倡導“滿招損,謙受益”的思想。“卻”有一種拒絕的意思,而整個壺就像是圓形的下方缺少了一個角度,就像是一輪將滿卻未滿的月亮。
“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為我規。”這也是設計者陳曼生在設計卻月壺時的用意,以月亮圓缺互替的變化來提醒自己:凡事忌滿。這與老所說的“大成若缺”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極八封束竹壺為紫砂經典器型,這類壺有圓形也有方形,方形又有六方,八方之分。壺身豎向排列64道稜線,狀似64根竹子,代表64封;壺蓋上分佈八封,壺鈕的頂面塑造太極圖案。
準確地說,太極和八封屬於陰陽學,後來為道家推崇而廣泛使用。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性,陰陽衝達到平衡就是中和,平衡一旦打破,陰陽便發生轉化,可見一把太極八封紫砂壺在構思制器之初已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3
中國佛教的禪宗理論之中,自覺的智慧和當下一念的心之頓悟非常重要,這一理論開創出獨特的禪茶文化。
紫砂器因為茶而被人追捧,自然也融匯了不少禪茶的哲學思想在其中。紫砂器製作技巧精妙,是中國乃全世界陶瓷工藝中獨樹一幟的。
用泥片的拍打和鑲接來造型的方法,讓紫砂器成為造型最豐富多樣的陶瓷,這種特殊的成型技法突破了方與圓,曲和直的二元對立,極大地拓展了表現空間,達到了可方可圓,方中寓圓,圓中有方,剛柔相濟的境界。
中國人向來奉行的是“智欲圓而行欲方”的哲學,紫砂器將這種理念表現得非常直觀,因此也十分契合中國人的審美。
在這個世界,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所以在製作紫砂器的時候,向來不在於精緻而在於韻致。
就像佛家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製作紫砂壺的過程中,中國人也遵循著這條原則,道法自然,才能真正做出壺的真神韻來。紫砂器就是這樣融匯著中國哲學的靈韻,演繹著自己的精神旨意,為中國茶文化打開無窮無盡的審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