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臨諾貝爾獎消失危機?

日本在2000年以後共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在為擁有世界頂級的科技實力而自豪的同時,不能沉醉於過去,因為獲獎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幾十年前的。在過去20年間,日本的研究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在下降。甚至出現了不久的將來很可能與諾貝爾獎無緣的擔憂。

日本面臨諾貝爾獎消失危機?


論文數量排名世界39位

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校長豐田長康一直在通過數據分析,驗證日本的研究實力。他還曾擔任三重大學的校長,對嚴峻局面深感擔憂。豐田長康統計了最近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研究論文數量。結果令人震驚。日本排名世界第39位,甚至低於經濟規模不如日本的匈牙利和波蘭等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面臨諾貝爾獎消失危機?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及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統計,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受全球研究人員關注的前10%論文數量方面,日本繼美英之後一直保持在世界第3的位置。這一階段誕生了許多在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但進入2000年代後期以來,日本的排名顯著下降,眼下即使按這一指標衡量也已經退後到第9位。

在豐田長康看來,“日本對大學等的研究一直評價過低(認為沒什麼用)”,過去的調查已經顯示,各國的研究論文數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有著密切關聯,但很多人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點,他認為這成為一個問題。

在日本,創新的土壤正在逐步枯竭。年輕人“遠離研究人員”使這一狀況進一步惡化。在大學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在2006年度達到頂峰,隨後就一直呈下降趨勢。其背景在於研究人員面臨著不穩定的就業環境。

美國期刊《科學》2019年12月公佈了當年的全球“十大科學新聞”。在國際合作框架下成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黑洞拍攝的成果被評為第一名,但為這項偉業做出貢獻的日本研究人員卻面臨著嚴峻的現實。

為年輕研究者提供的職位少

日本面臨諾貝爾獎消失危機?


日本中央研究院的博士研究員小山翔子(34歲)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把黑洞的“黑色影子”轉換成圖像的過程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修完博士課程後,先進入德國著名研究機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然後又到了臺灣。小山翔子表示之所以在海外工作,“原因之一是日本的職位在減少”。

日本削減國立大學的運營費撥款,奪去了與其直接相關聯的年輕研究人員的職位。體制僵硬的大學也很難推進人才的新陳代謝。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進行研究活動的“博士後”約7成得到的是任期不滿3年的工作(2015年度)。在全球培養高級人才的競爭中,小山翔子覺得“日本正在逆行”。

在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的人工智能(AI)領域,日本將為疏於培養研究人員買單。在荷蘭大型學術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的協作下,對涉及AI領域論文的研究人員數量(2008~2017年)進行分析後發現,日本為中國的8分之1、美國的4分之1。

如果日本的創新人員消失,還將對產業界造成打擊。現在不僅僅是學術界的問題,企業也要認真考慮如何發揮年輕人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