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冠肺炎,中醫藥治療有何特色?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蹊)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全程參與預防和救治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月1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治療效果、中藥方劑、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面做出了重點介紹。

清肺排毒湯顯成效

王偉介紹,清肺排毒湯是第一個發佈的向全社會推廣使用的處方,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於臨床急用、實用和效用為導向,緊急啟動了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防治項目。在山西、河北、陝西、黑龍江四個省進行了臨床的緊急觀察。初步觀察下來之後,發現清肺排毒湯的有效率都在90%以上。2月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健委發出了通知,向全國推薦使用,特別是中西醫結合救治當中使用清肺排毒湯。

清肺排毒湯已經納入了第六版、第七版診療方案當中,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通治方劑。現在已經在全國28個省市廣泛使用,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也已經成為了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專家對十個省市,66個定點單位也進行了病例觀察。截至4月12日零時,收治的病人1262例中,現在已經有1253例治癒出院,佔99.28%。這其中有57例重型患者,治療效果很不錯。這1262例病例裡沒有一例是輕症轉為重型、普通型轉為危重型的病例,從這個結果來看,清肺排毒湯阻斷了患者向危重方面發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藥能緩解危重症患者症狀

葉永安表示,中醫藥在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起到的作用是,減緩、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促使危重症轉為普通症,從而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病死率。

一般的新冠肺炎病人都有發熱、咳嗽、氣喘、乏力的症狀,還有氧飽和度降低的表現。採取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以後,這些病人的症狀都有明顯的好轉,其中比如發熱、乏力、咳喘緩解率都在90%以上,體現了綜合救治能夠有效地阻止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以此次治療的80例重型患者為例,基本上綜合治療的有效率在92.5%。

對於危重症患者,經過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肺功能,糾正休克,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狀態,併為有些機械通氣的患者,也就是插管患者拔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仝小林表示,中醫和西醫的思維角度是不一樣的。基於武漢當時的環境的認識,判斷新冠肺炎偏向寒溼疫。新冠肺炎既不完全相同於古代的《傷寒論》的傷寒,也不完全相同於明代吳又可《瘟疫論》裡的瘟疫,也不完全相同於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裡面的瘟病,它有自己的特色。疾病根據當地的情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認識。

王琦表示,在預防新冠肺炎方面,可以使用內服中藥,佩戴香囊以及口鼻噴劑保護的方法。第一是通過扶正氣,調節機體的內環境,提升免疫力。二是通過外用藥作用於黏膜,降低接觸病毒的危險度。三是通過中藥的揮發性物質,芳香避穢,改變病毒依附的生存環境。在研究工作中發現預防方藥有明顯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應的作用,香囊佩戴的揮發物質能夠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免疫力。

新冠肺炎作為疫病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和脾,病位在肺和脾,表現為類似於咳嗽、咳痰、喘憋、氣促,這是肺的症狀。另外是脾的症狀,比如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等,所以新冠肺炎病位在肺和脾。

從病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復期幾個階段。早期比較偏重於“瘀”,中期偏重於“閉”,晚期偏重於“脫”,然後就是恢復期。所以這個病從認識來看,各地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也有很多各自的經驗,總而言之,治療新冠肺炎要三因制宜。

王琦介紹,中醫藥在防治病毒性傳染病方面重視排毒,“排毒為先、天人合一”。在治療新冠肺炎一些方子裡有一味藥叫黃芩,是經常使用的一味藥,多種研究都證實了黃芩的抗病毒作用。中醫還重視三個要素,第一,重視氣候環境。第二,重視專病專方和辨證論治。第三個是重視人的體質。

除了藥物治療,中醫藥治療還有很多非藥物的療法,比如針刺、艾灸、八段錦、穴位貼敷、隔物灸、熱敏灸、拔罐等等,在治療上主要針對改善症狀。

中醫診療極具生命力,需加強中醫藥科研

王偉表示,這次中醫藥科研工作有三點值得推廣的經驗。第一點,從經驗來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對於推進特別像傳染病的這種科研,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點,面對臨床突發新的傳染病,臨床救治永遠是第一位的,臨床和科研一體化同步推進非常關鍵。第三點,前線後方的緊密配合,這兩者不能脫節,比如說前方科研需要輔助的東西,後方就能夠在第一時間支持上去,否則有些方面是斷鏈的。

王偉提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醫藥抗病毒的研究,各方面的力量是不足的。中醫藥的優勢在於可以根據臨床的症狀體徵、發病時間、地域、季節等特點,進行病機的分析,然後進行辨證論治,非常快捷地拿出救治方案,用於臨床。

但是西醫要進行病毒分析,動物實驗、臨床試驗,這時候就趕不及。對於未來的急性傳染病,加大對中醫藥的研究,對應對突發性傳染病是有好處的。

中國歷史上,初步統計有300多次大型疫病流行,包括中醫的很多典籍,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經典,都是大疫之後形成的,所以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抗擊疫病的經驗,有好多著作典籍,所以從這裡面進行深度挖掘,在當下和未來有很多重要的價值。

這次清肺排毒湯的產生,是得益於葛又文先生在長期治療流感這種傳染病疾病的經驗,結合前期對武漢病例的觀察分析,也結合了中醫的“五運六氣”的一些特點,從《傷寒雜病論》裡,啟用了四個處方的基礎上,綜合形成的處方。王偉表示,一開始使用這個方子,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最終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古方新用,中醫的理念和診療模式有極強的生命力。

從這一點啟示,中醫的辨證論治是非常獨特的,跟現代醫學有很大區別。但是,對這種診療模式的深入系統的研究,依然非常不夠。建議將來在國家的重大科技項目部署裡面,應該把辨證論治的科學規律、科學基礎進一步深化研究,將對發展中醫藥能夠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