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孩子多一點呢?最愛你的那個人是誰?

南方的冬天,總是來得那麼不知不覺。照著那中午溫暖的陽光,人們會想,應該還是晚秋吧。而冬晨,卻如冬夜一樣冷。在這時候,冬日的氣息似乎能醞釀得更濃些。


清早時候,太陽也因為季節的關係遲遲不肯露臉,好像是大冷天帶給人的睡意傳到了它那裡。於是只能看見一彎邊緣透出點暗色的月牙高掛天空。陽光的強度不能掩飾它的美麗,而它那淡如水的光也沒有陽光普照的效果。我漫步在這樣的清晨,偶然看到樹上有一個鳥窩,突然想到,這樣露天的窩鳥寶寶是如何成長的,是不是和人類一樣,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了。為它們風雨它們來檔,抗嚴寒,好的先給孩子,溫暖都給孩子,它們也會冷,但為了孩子即便是風雨也不退縮,即使是動物也有這樣的護犢之心,大自然的父母之愛都是一樣的,無私而溫暖。


是孩子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孩子多一點呢?最愛你的那個人是誰?

父母之愛


如果要問你,是你愛孩子多一點,還是孩子愛你更多一點呢?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說:當然是我愛孩子更多。

但是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卻讓我對這個想法產生了動搖:7歲的男娃被親媽家暴,卻仍然想念媽媽?

小男孩的父母離婚了,他和媽媽相依為命,而媽媽動輒對他拳腳相加,打得很重的時候,連路都走不了。當媽媽被警方帶走時,還替媽媽說話,說媽媽不是故意的,哪怕媽媽打我,我也願意,要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

這話聽起來,讓人心疼極了,這孩子是有多愛自己的媽媽。

是孩子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孩子多一點呢?最愛你的那個人是誰?

最愛你的人,就是你生下的那個人


孩子沒有自己的情緒的嗎?有。因為太心疼媽媽,所以主動放棄了做自己。因為太愛媽媽,所以會犧牲自己,完全按照媽媽的意願去活著。

因為太怕失去媽媽的認可和關注,所以那一刻不敢懈怠地去追逐世俗意義上的正確與優秀

為何孩子這般維護自己的狠毒的母親,因為沒有選擇,己麻林了對痛的感覺,殺掉了 自己的憤怒,殺掉了自己的一部分,只為了保住媽媽的愛。

有位知名的家庭治療師曾經說過“每個孩子,其實都是最懂父母心思的人,所有的孩子,從幼年開始,細細地讀父母這本書,然後用其一生的時候去做他認為對父母最有意義的事。

有的孩子讀出了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就主動熄滅掉自己的欲求,努力完成父母的意志。

有的孩子讀出了父母對自己的失望,就用一直專心醞釀失敗。

有的孩子讀出了父母對自己的依賴,就用一生走不出父母的視線。

然而,更多的時候,孩子們哪怕用盡全力也無法博得大人的滿意。


是孩子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孩子多一點呢?最愛你的那個人是誰?

說愛你很容易,如何去愛你,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還記得那個10歲的江蘇女孩嗎?

她在自己的遺書裡寫著:

“……拜拜了,再見了。還有給你們(父母)不(再)添亂,你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

最扎心的就是這“添亂”二字。這種悲劇反覆在發生。

每次這些自殺的孩子遺書一公佈,我們都會發現,那些稚嫩的文字竟然滿是溫暖和體貼,只是同時還充滿了無力感。他們往往會跟自己的父母說,對不起。

這些孩子在用死“說”什麼?他們其實在說:爸爸媽媽,我無法滿足你們的要求,為了不讓你們失望,為了不繼續給你添堵,我只好選擇讓自己徹底消失不見。爸爸媽媽,我能為你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離開這個世界。


是孩子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孩子多一點呢?最愛你的那個人是誰?


請不要利用孩子的忠誠、傷害孩子的自我發展?怎樣才能夠養出一個更健康的孩子?請允許孩子做他們自己。

知名心理學作家武志紅說,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兩次。

第一次是在孩子1歲半前後,他們進入人生的第一次所謂叛逆期。他們顯得越來越不聽話。這是好事,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展。

第二次是孩子進入十歲左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這是人格的一個重要整合期。

此時孩子們會顯得如同刺蝟,難相處,難溝通,聽不進父母的話。但,這也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成長,在依據自己的心意和節奏長大。

每一次叛逆期,從本質上講,就是孩子在很努力地去做自己。

所以,請儘可能愛和接納孩子,同時允許孩子有各種情緒,允許他對我們說“不”。

讓他可以放心表達悲傷、失望,以及對幫助的需要,卻不用擔心會使他的父母產生不安。

當受到威脅,允許他感到害怕。

當願望沒有實現,允許他表達憤怒。

假如一個孩子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夠把它表達出來,這樣的孩子,一定能夠活出真正鮮活、生動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