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有三位创作者,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他们的作品。他们对于我来说,那是二三十年前看的。他们是王朔、冯小刚和刘震云。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都很流行。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那时我还是个学生,看刘震云写这种日常生活,觉得相当震惊。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没想到生活真实面目是这样的庸俗无聊。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同时期的王朔,显得叛逆不羁。他的语言自成体系,跟其他作家完全不同,就像文学中的摇滚乐。这对年轻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所以那时候他的小说出来一部,我和周围的同龄朋友就追一部。后来他的小说就少了。同时,那种京味带着痞气的小说,我们也厌倦了。我们开始看他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当时影响非常大。这部剧就是他跟冯小刚和马未都编剧的。

冯小刚相比王朔和刘震云,后来,肯定才是大众最熟悉的。差不多有很多年,每年的春节固定节目,就是人们看冯小刚的贺岁片,寻找新的年度热门话题。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最近一两年我开始重新看王朔的一些杂文。这些杂文犀利,有趣,三观也正,但基本都是他十多二十年前写的了。

我把他们三个人联系起来看,是因为最近阅读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冯小刚在序里写了他们三人关于这一部作品的渊源。

那还是在九十年代初,冯小刚讲道,当时的王朔还是小王,刘震云还是小刘,他还是小冯。他们三人,都是1958年出生。文章开头我也讲到在90年代初,他们已经是大众文化明星,是一代青年向往和学习的对象。在那个时候,刘震云已经写出了他的《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王朔读后非常喜欢,把这部作品推荐给冯小刚。冯小刚读后说,这部作品,让他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他心心念念的,想把他拍出来。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刘震云却还没有想好,直到2000年,他才把这部作品交给冯小刚。2002年启动项目,也拿到了投资。但是过审不易,又拖了很多年。中间冯小刚也犹豫,觉得会不会市场有问题?王朔为冯小刚写出了大卖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他支持冯小刚,说如果是《温故一九四二》,效果不好,亏了钱,我再给你写一部喜剧就行了。你拍好了这部片子,你再去玩什么都可以。

所以这样才有了2012年,影片《1942》的上线。


刘震云、王朔、冯小刚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创作的困境和秘密


我看他们的这个曲折的创作故事,就明白了,这些年为什么王朔、刘震云,主要在写剧本。而冯小刚在拍他的喜剧。创作者心里都有一个自我表达的梦,但是实现太不容易了。哪怕他们是相当有名的作家,或者手头动辄有几千万的项目投资。要做一个认真的作品,仍需要几十年的等待。最后出来,未必被市场认可。

以前我就认为,好的小说家去写剧本,是一种才华浪费。但现在才知道,这是无可奈何。每个作者都要面临,读者消失的这个困境。要把你的你心中的故事,传递出去,还得考虑和借助大众的欣赏习惯。

不仅是市场的局限,还更有言说的可能性。我阅读《温故一九四二》的时候,就不停的会想到刘震云是一位河南出生的作家。也让我想起我的两位河南出生的作家朋友。他们生长于那个饱含苦难的土地,然后离开,到了更好的地方。他们在进行其它讲述的时候,有一种想为那块土地讲一次的愿望。所以刘震云才会写下这样一部沉重的,不像小说,更像调查的作品。其实很多读者自然明白,关于饥饿,他只能讲1942年的饥饿。哪怕他还有其它的饥饿故事,更想讲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