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祕密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有三位創作者,我已經很久沒有看他們的作品。他們對於我來說,那是二三十年前看的。他們是王朔、馮小剛和劉震雲。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都很流行。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劉震雲的《一地雞毛》。那時我還是個學生,看劉震雲寫這種日常生活,覺得相當震驚。從一個學生的角度來看,沒想到生活真實面目是這樣的庸俗無聊。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同時期的王朔,顯得叛逆不羈。他的語言自成體系,跟其他作家完全不同,就像文學中的搖滾樂。這對年輕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所以那時候他的小說出來一部,我和周圍的同齡朋友就追一部。後來他的小說就少了。同時,那種京味帶著痞氣的小說,我們也厭倦了。我們開始看他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當時影響非常大。這部劇就是他跟馮小剛和馬未都編劇的。

馮小剛相比王朔和劉震雲,後來,肯定才是大眾最熟悉的。差不多有很多年,每年的春節固定節目,就是人們看馮小剛的賀歲片,尋找新的年度熱門話題。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最近一兩年我開始重新看王朔的一些雜文。這些雜文犀利,有趣,三觀也正,但基本都是他十多二十年前寫的了。

我把他們三個人聯繫起來看,是因為最近閱讀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馮小剛在序裡寫了他們三人關於這一部作品的淵源。

那還是在九十年代初,馮小剛講道,當時的王朔還是小王,劉震雲還是小劉,他還是小馮。他們三人,都是1958年出生。文章開頭我也講到在90年代初,他們已經是大眾文化明星,是一代青年嚮往和學習的對象。在那個時候,劉震雲已經寫出了他的《溫故一九四二》。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王朔讀後非常喜歡,把這部作品推薦給馮小剛。馮小剛讀後說,這部作品,讓他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一個飛躍。他心心念唸的,想把他拍出來。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劉震雲卻還沒有想好,直到2000年,他才把這部作品交給馮小剛。2002年啟動項目,也拿到了投資。但是過審不易,又拖了很多年。中間馮小剛也猶豫,覺得會不會市場有問題?王朔為馮小剛寫出了大賣的賀歲片《非誠勿擾2》,他支持馮小剛,說如果是《溫故一九四二》,效果不好,虧了錢,我再給你寫一部喜劇就行了。你拍好了這部片子,你再去玩什麼都可以。

所以這樣才有了2012年,影片《1942》的上線。


劉震雲、王朔、馮小剛作品背後的故事,讀懂創作的困境和秘密


我看他們的這個曲折的創作故事,就明白了,這些年為什麼王朔、劉震雲,主要在寫劇本。而馮小剛在拍他的喜劇。創作者心裡都有一個自我表達的夢,但是實現太不容易了。哪怕他們是相當有名的作家,或者手頭動輒有幾千萬的項目投資。要做一個認真的作品,仍需要幾十年的等待。最後出來,未必被市場認可。

以前我就認為,好的小說家去寫劇本,是一種才華浪費。但現在才知道,這是無可奈何。每個作者都要面臨,讀者消失的這個困境。要把你的你心中的故事,傳遞出去,還得考慮和藉助大眾的欣賞習慣。

不僅是市場的侷限,還更有言說的可能性。我閱讀《溫故一九四二》的時候,就不停的會想到劉震雲是一位河南出生的作家。也讓我想起我的兩位河南出生的作家朋友。他們生長於那個飽含苦難的土地,然後離開,到了更好的地方。他們在進行其它講述的時候,有一種想為那塊土地講一次的願望。所以劉震雲才會寫下這樣一部沉重的,不像小說,更像調查的作品。其實很多讀者自然明白,關於飢餓,他只能講1942年的飢餓。哪怕他還有其它的飢餓故事,更想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