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書畫裝裱形式

談談中國書畫裝裱形式

鏡心、鏡片是一種將書畫作品鑲嵌在鏡框中或裝飾板上的一種裝裱形式,其工藝簡潔、省工省料,便於張貼和懸掛。如鑲上玻璃來罩面,還可防塵擋風,避免了損毀,更利於長期懸掛欣賞。鏡片的種類和製作方法有多種。裝飾在廳堂牆壁上的大幅鏡片,又被稱為“壁畫”。這種大幅鏡片的裝裱程序和技法有全託精裱和半托普裝之分。

(1)全託精裱:先將大幅畫心託紙,不必上牆,先待其自然風乾,到水分乾透後再加水潤溼,將其拍平上牆繃平晾乾。下牆之後要先裁好畫心,然後鑲上邊料和局條,最後託上覆褙,上牆繃平。如有必要,可加上兩層或三層復褙,如要減少過多的接縫,可選用六尺三層夾來做復褙。繃平晾乾後,裁成適宜尺寸,然後繃貼在託板之上或直接鑲嵌於鏡框內。

(2)半托普裝:先將畫心的託紙繃平,裁好畫心,在畫心背面四周刷上寬約一釐米的漿口,直接繃貼在鏡框託板中間,四周留下適當寬度,然後鑲上局條和邊料。邊料可以實貼,局條先鑲後鑲均可。但局條和邊料的邊口要做到裁切平直而整齊,四角接口也應做成八字口,便於對拼。用料則可選用刮好的錦緞或者託好的綾料。此種裝裱方法,省工省料,工序簡單,易於製作。如畫心太大,則應在託畫心時多上幾層,保證其牢固程度。

橫披,是將橫幅書畫裝裱後,兩邊裝上軸杆(俗稱“耳杆”),便於橫掛在牆壁上的一種特定裝裱形式。橫披在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就已經有所記載,但並非最古的形式。為便於收藏,避免卷得過緊而造成畫面或紙褙的損傷,可在左邊的耳杆和背後配上一對可分可合的半圓杆,在收卷時可合成圓軸杆,稱為捲心。

一般來說這種橫披需要三根相同的半圓杆,有些杆是相連的,有些則可以單配,故而有人又稱之為“和合杆”“合頁杆”。相對來說,這類杆要比一般杆的上法複雜,夾口需大,左側夾口應該約為右側夾口的兩倍,將左側的兩杆分開並排上,圓面朝外,杆上不能釘鼻,待杆上好之後,在杆的圓面上打一個或兩個釘孔用以懸掛即可。橫披尺寸一般為:上下兩邊寬四釐米,長度與畫心相等,若鑲局需另加一釐米,兩側的耳寬是邊寬的七至十倍,這些可以視畫心尺寸而定,長度是畫心的寬與兩邊寬之和。橫披在卷好邊以後,多在畫心上下邊正中處背後,粘上兩個釘角。釘角是用綾子的餘料裁成半釐米寬、約兩釐米長的小條,折成一個帶有兩個貼口的三角形,將三角部分用糨糊粘實,然後再同定在兩邊背後。

扇面上的書畫作品,經過裝裱加工,其可成為一種新的裝裱形式。只有摺扇和團扇兩種適合於書畫裝裱。這兩種扇面既可以裝裱成鏡片和鏡心,又可以裝裱成冊頁和屏條,且多以挖嵌的方法來鑲嵌畫心,所以用途很廣。在日本,還有人將扇面形式的畫心裝裱在屏風上,這類裝裱多用於茶道,由此可知扇面在藝術上是有其一定價值的。

如果是舊扇面,則應該先用清水將其溼潤,待將夾層完全悶透之後,再將其正面的畫面與其背面的書法分揭開來,經託紙平牆之後,即可繼續製作。如果是新扇面,則可以直接揭開,然後平牆。如果是團扇,則應先將環邊的繃條揭下或者用裁刀沿扇框邊口將整個畫面小心裁下。裁製扇面的畫心,應該根據扇面原有的形狀特製一塊形狀相近的裁板尺。裁製時,將裁板尺套於扇面之上,沿裁板尺底邊小心挖裁畫心。

摺扇扇面,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由於扇面上寬下窄的形狀,使得折紋與拆紋之間也是上寬下窄。這種獨特的樣式,就要求書家在創作時,依據不同形式做出恰當的安排。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這種格式以每行寫兩字為宜,從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寫在正文的左側。款宜長些,款字寫一行至數行不等,印章宜小於正文。

(2)寫少數字,利用扇面的寬度由右向左,橫排書寫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寫數行小字,與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書寫,下端隔行書寫,形成長短錯落的格局。這樣則可避免上端疏朗、下端擁擠的情形,達到通篇的和諧。這種格式,先寫長行,以五字左右為宜,短行以一二字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寫在正文後面,一行或數行均可。

對子,此處是指懸掛於中堂畫幅兩側的字,又稱“對聯”。懸掛在門的兩側或者懸掛在屋宇抱柱上的則稱為“楹聯”,對子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是書法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對子據說始於五代孟昶,其實是從桃符上的題字漸漸演變過來的。組成對聯的詩句要做到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句式長短不一,三四言至幾十言皆有,書寫成對幅後,再裝裱成對子,可配以中堂畫幅一同懸掛或分列於門庭兩側,極富裝飾效果。其裝裱的規格,應該短於中堂畫幅,與屏條類似,裝裱所用的鑲料尺寸不宜過於寬大,一般的天地尺寸分別為六寸和四寸,兩條邊各為九分,地軸杆不需要配軸頭,杆長與裱件的寬度相同,兩端常用宋錦包裹,鑲料一般用單色即可。

單屏條,是指單幅作品裝裱而成的小條幅,它不同於立軸或四條屏,只是單體不帶軸的一種形式,適用於小幅書畫作品、扇面以及一些異形書畫的裝裱,一般尺寸不宜過寬或者過長。鑲嵌所用的材料可選一色、雙色或者三色,多以挖嵌手法為主。製作屏條要求鑲嵌要規矩精巧,不讓書畫因為太小而顯得單薄,這種形式的裝裱適宜裝飾小面積牆壁。

條屏、通景都是由大幅壁畫演變而來。自宋至元明清之時最為盛行,是古代經常採用的一種壁飾。由“牆皮畫和牆圍子”的單一形式演變出屏風、四條屏、八扇屏、十二幅通景屏等多種形式。四條屏多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形式加以區分,再分別配以山水、人物、花卉、鳥獸、魚蟲等畫面內容,又可以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的四體字組屏,這些都統稱“四條屏”。

八條屏與之相同,多以字畫結合的形式來裝飾廳堂。條屏裝裱一般都要求不宜過寬或過長,每幅單屏的地杆都無須裝軸頭,用錦緞包裹即可。因數幅條屏需要並列懸掛在一起,故而鑲料應使用統一的一色或雙色,尺寸也應該是相同的。通景屏也是如此。因通景屏是由數幅相連而成的一幅統一的作品,故而單屏之間的邊口不宜用鑲料隔開,中間數幅單屏的兩邊和兩側兩幅的內邊,只能鑲加一條0.3釐米寬的綾絹窄邊,用於增加書畫外邊的拉力,以此來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一般來說,這種數幅相連的條屏形式,在裝裱時要求每幅單屏尺寸統一,屏風也是如此,只是普通屏風多將書畫鑲裝在木框之內。另外還有“掛屏”“坐屏”等多種新的裝裱形式,或加鑲邊料,或只託畫心,或是分體,或為通景。屏風的使用範圍極廣,除去間隔和擋風之外,通過間隔來造出變化的空間效果,使得靜中生趣,移步換景,引人人勝。

立軸是將方幅、豎幅或尺寸不大的書畫作品裝裱成為帶軸的條幅,又稱之為“軸幅”或“掛軸”。這種形式的裱件使用最為廣泛,但始於何時已無法得知。存世的古裱件多為明清時期遺物。因明清兩代多高樓大廈,廳堂寬敞明亮,故而多為長而且闊的軸幅。但如今如果裝裱得過長則會因屋室狹小而難以懸掛,過短又不能醒目,兩者均不能盡意抒懷。鄭板橋曾有一副對聯道:“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故而書畫裝裱也應因地制宜。立軸有很多類型,按用料可分為錦裱、紙裱、綾裱、絹裱、半紙半綾裱;按顏色可分為一色裱、雙色裱、三色裱;按時代和地域特點可分為宋裱、清裱、湘裱、廣裱、京裱等多種。這些不同裝裱模式的基礎上配色的基本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單色裱: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立軸裝裱中最基礎的一種,經過託、裁、鑲、復、裝五道工序而完成。

(2)雙色裱:這種方式是用兩種顏色的鑲料來裝裱書畫,多用於方幅或是不太長的書畫作品。與單色裱的工序相同,只是在鑲接天地頭和隔圈之間多了一道漿口的工序。隔圈的顏色應與畫心的顏色相匹配,而天地頭的顏色則應與隔圈的顏色有些差異,而且最好是以同一色調的過渡來區分,從而顯得統一而又協調。

(3)三色裱:即是利用三種顏色的鑲嵌材料有機地結合來裝裱,依靠多變的形式來裝飾畫面,以此來突出畫面主題,而又不喧賓奪主。三色鑲料有如下幾種組合形式:一是在書畫的四周先鑲上隔圈,上下再鑲上另一色的隔界,最後兩頭鑲天地頭,這種形式在視覺上使人覺得畫境深遠,而又主題鮮明。二是在書畫的四周鑲上隔圈,但隔圈的立邊不能太寬,3釐米即可,之後在隔圈上下各鑲一條與通天小邊顏色與寬度的橫隔條,再在隔條的外口處鑲上淺色的天地頭,再將裱件的兩條外邊裁好,最後鑲上通天小邊。三是在上一種形式的基礎之上,將隔條修改成與通天小邊顏色相同的隔界,這種形式適用於畫幅較小而裝裱尺寸又需大一些的書畫。

冊頁是唐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定裝裱形式,多用於小幅書畫的成冊裝裱。由於舊時多為較長的卷軸而不便觀賞,分為單幅的鏡片又容易混亂,故而組裝成集,各張頁子連在一起裝裱成冊,因此稱之為“冊頁”。裝裱為冊頁的多為偶數的書畫頁子,一般多為四頁、六頁、八頁、十頁、十二頁、十六頁、二十四頁等。每頁一開,所以又稱十二開、十六開等。每開又有單幅、雙幅和通開幅三種。其形式根據書畫規格的不同又可分為三種:

(l)-種能夠上下翻閱,稱為“推篷式”,主要適用於橫幅書畫的鑲嵌與裝冊,其中也包括扇面的裝裱。若為單幅書畫則鑲嵌於頁子的下半頁。若為畫面配以詩文,則可上下半頁分開鑲嵌,如果將畫面鑲嵌在下半頁,詩文的書稿即可鑲嵌在上半頁。

(2)另一種冊頁可以左右翻閱,稱為“蝴蝶式”,主要適用於豎幅書畫的裝裱及圓形書畫的鑲嵌。這類冊頁畫作的鑲嵌須鑲在頁子的左半頁,而詩文書稿應鑲在右半頁,因為傳統開本形式多為左開右翻。“蝴蝶式”與“推篷式”裝裱工序相同,技法也基本一樣。在頁數上除去帶有畫面的頁子外,應另加前後扉頁兩開,所以若為十二幅則外加扉頁實際應為十四開,以此類推。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挖嵌書畫的位置和要求。其託裱的方法與軸片的託裱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工序稍有不同,太薄的頁子不能達到堅挺平闊的效果而容易折損,故而紙層應該加厚,至少在六七層左右,裝裱後的冊頁要求如同木板一樣平整。

(3)還有一種雙頁合成的通折雙面的裝裱方式,稱為“經摺式”。這類冊頁的製作比較容易,優點也多,既可以裝裱書畫,又可以裝裱為空白的素冊頁,而且其正反兩面都可以利用。這種素冊頁使用靈活,可以在正反兩面上進行書畫創作,既可橫使又能豎用,折起不足方尺,展開卻長可丈餘,便於書寫繪畫。

手卷是一種由較長橫幅書畫裝裱而成的帶有軸杆的長卷形式。它是從古時竹簡、卷冊等書籍形式演變而來的,其特點是便於展閱和收藏。可以說手卷是一種非常古樸典雅的裝裱形式。由於適用於裝裱成卷的書畫多為比較長的橫幅,而其裝裱品式又非常考究,附加要求很多,故而手卷的製作工序非常複雜,要求裱工技術精深,裝裱完成後要求古樸典雅,展開後平柔直韌,捲起時軸實邊齊。

手卷的裝裱有其特定的規格,一幅完整而且標準的手卷是由天頭、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畫心、正隔水、拖尾等部分組成,包括鑲局、沿邊、裝軸上杆等工序,而每一部分的要求都有其合理的原因和作用。

手卷尺寸是根據書畫的尺寸來決定的,除去書畫本身,其他部分的尺寸應按比例確定,其長度總和加上書畫本身的長度即為手卷的總尺寸,這些在裝裱之前應該先計算好,但為了美觀和保護書畫,裝裱手卷寧長勿短,尤其拖尾和題跋部分可以略長。這樣既可方便鑑賞者和收藏家

題詞,又能增大卷杆軸心的圓度,減小了紙的彎度,起到保護書畫的作用。

裝裱手卷材料多選用較薄的錦緞或者綾子,天頭是為了保護書畫和引首,因此以能裹卷兩週以上為好,天頭背面還需加錦裹首,尺寸為天頭的一半。手卷寬度一般為30~50釐米,邊寬一般為1~2釐米。書畫託紙後的厚度要與其他鑲嵌材料厚度相同,以達到收漲的統一。引首用紙可選冷金宣,拖尾和題跋可選用仿古宣或其他染舊宣紙。為區分和裝飾畫卷的順序,每個接縫之間需要鑲嵌不同作用與顏色的隔水。

打算學習書畫裝裱的朋友請點下面瞭解更多進入官方站了解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