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关于这个问题: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下面的这本书将会做出回答。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杉山正明先生著的《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上、下)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5年12月出版。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杉山正明著《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在书中,作者欲将蒙古帝国的完整形象凭借自己的解读从始至终地叙述下来,所以该书设立“历史的讲述者”“时代的产物蒙古”“世界史面貌的改变”“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缓慢的大统一”以及“蒙古解体与后话”等六个专题。

其以时间为主线索,辅以蒙古帝国发展的时代特点展现了世界视野中的一部蒙古帝国史。

作者在著作中结合西方的波斯语史料、英格兰史料以及汉文史料等多语种史料以世界性的宏大叙事视野重新审视了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纵观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与亮点:

1.多语种的史料基础与图表叙史;

2.长时空与跨区域的叙史范畴;

3.史观再论

4.提出新论

一、多语种的史料基础与图表叙史

“新潮流”背景下多语种史料的文本批判利用是接近历史本原的重要学理路径。

在多语种史料并存的情况下,若仅仅依赖特定的文献,而不进行文本批判的话,便会陷入该史料歪曲和虚构事实的陷阱中去。

针对此,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的史料,如13世纪西欧的英格兰历史学家马修•帕里斯记录的《大纪念》(Chronica Majora)中关于蒙古西征的历史、13世纪德意志的传教士柏朗嘉宾在罗斯写的《蒙古人的历史》、鲁不鲁乞的《旅行记》(中译本为《鲁不鲁乞东游记》)、舍刺甫丁·奥都刺的《瓦撒夫史》。书中对这些史料的成书过程和背景做了大致介绍,在行文中将各种史料相互对照使用,是重新认识蒙古帝国历史的基石。

另外,全书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蒙古帝国与世界交融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该书(上下)呈现的关键

战争形势图以及地图共32幅,表现了语言叙述之外的历史。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此外,还有人物肖像图及史料图等若干幅

,并在上下两册书后附有《蒙古帝国史年表(1155年-1266年)/(1267年-1405年)》,极大便利读者直观的分析蒙古历史,同时也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

二、长时空与跨区域的叙史范畴

该书选择长时段及跨区域的叙史范畴,是突出特色。

在时间序列上,以公元9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为主,叙述了10个世纪中蒙古帝国各时段的历史及影响;

在地域上,作者贯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多地域交叉考察蒙古帝国的宏大版图,展现给读者蒙古帝国的全貌。

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专著,书中既有大历史的全局观,也恰到好处的把握时代的脉搏,突出了关键人物、关键史实、关键历史过程的叙述,展现出蒙古帝国从萌芽、发展、壮大到成熟帝国的鲜活过程。

蒙古帝国在不断扩大疆土的同时,也伴随着帝国内部诸王对权力的争夺。

因权力的争夺,东亚、中亚以及西亚乃至非洲、欧洲的历史面貌几经变迁,权力结构不断整合,充分显示出大历史变迁的世界影响。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以东亚、中亚、西亚、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域为载体,以蒙古帝国为主体的历史叙事方式,挑战了传统史学以某些或某个地域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方法,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史学研究的新的立足点和史观的重新建构方式

以贯通的长时段的历史宏观视野审视蒙古历史的现代意义,对重新认识蒙古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意义重大。作者以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为分界点,将欧亚地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别为蒙古时期与后蒙古时期。

后蒙古时期的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东西南北四大帝国(大清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王朝帝国、俄罗斯帝国)进入长期并存的状态,中欧以及西欧诸国也走上了“海上帝国”的道路。世界开始进入以欧洲为中心“海洋时代”和“地球世界化”时代,这种种现象表明,后蒙古时期成为连接近现代的桥梁,蒙古的解体为以后的近现代打开了一扇门。

因此,蒙古灭亡只是表象体制的灭亡,并非蒙古历史影响的消失。所以“后蒙古时代”是蒙古继续影响世界的时代,也是过渡到世界近现代的一个过程。蒙古的历史在此迎来划时代的转变,成为世界上首个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崛起的国家兼顾海洋世界的例子

三、史观再论

作者通过多元史料的对照解读,对以往关于蒙古帝国的一些历史观点,力图作出客观的解释,这是对历史应有的基本态度,也是作为历史学者基本的修养。

首先,对世界史范围内蒙古作为“屠杀者”的历史形象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成吉思汗在西征的战场中如伊朗东部的呼罗珊、阿富汗地区,由于对平民的杀戮而称蒙古为“屠杀者”“文明的破坏者”,这个历史结论是不确定的。作者提出当时的史料记载有夸大的成分,并且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并没有出现“人权”。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其次,对传统的西欧中心论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站在西方的角度将“蒙古对钦察、高加索、罗斯和东欧的远征”简单称为“俄国、东欧远征”,否则会淡化历史演进的本真情况

再次,重新解释阿里不哥的历史形象。结合拉施特的《史集》、波斯语系谱集《五族谱》以及哈菲兹•阿布鲁编纂的《显贵世系》等史料记载,认为阿里不哥做过“大汗”是不争的史实,而汉文史料中提到的“阿里不哥的叛乱”是文献误导的结果,不能据此判定阿里不哥的历史地位。

复次,还有诸多史学观点。

1.如针对大元帝国出征东南亚及多岛海域的结局,作者认为并不是“东南亚侵略的失败”,而是一场达到确保通商和交通上的据点与路线目的的出征。这次形成的不是“传统的亚洲贸易系统”和“前期世界系统”,而是一个全新的联结内陆与海洋的巨大交易循环体系。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再如,汉文史料中认为的仁宗和英宗时期是汉族文化人士得到优待的“好时代”,只是“表象”,事实是掌权的答己纵情游乐,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科举制度只是极度萎缩、封闭、弱化的政权带来的产物,并不是制度的进步。

3.又如,伊斯兰的研究者们认为“旭烈兀兀鲁思”以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灭亡为标志,作者在以蒙古帝国为前提的背景下,认为1260年才是其标志。另外,依据多桑的《蒙古史》将1269年的塔剌思会盟看做是“塔剌思库力台”是不可取的。

四、提出新论——13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主导者

作者认为13世纪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导者是大元帝国,而非西方诸国。

元帝国作为一个陆海通商,建立起了开放包容并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贸易体系。


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由孙越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忽必烈掌权后重新编制军事系统,建立蒙古帝国的行政机制、财政基础以及由国家主导的覆盖欧亚大陆全境的物流系统,建立起了一个地域、社会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国家。

通过分析元帝国两次远征日本,并向东南亚半岛地区及多岛海域出兵事件,以及对出征人员与编队形式的考察,认为其目的是确保通商和交通上的据点与路线,而不是军事征服。

海山时期基本完成控制经济和流通,并将其作为整个国家运行的中心支柱,形成帝国体制内的自由经济。所以,13世纪的多语言交流的欧亚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导者是元帝国。

以上所述是本书的特色和亮点所在,尤其是作者以多语种史料为基础重新厘清了一些固有史学观点,扩大了史学视野。

因而本书既是一本优秀的历史常识读物,也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但按照现代学术著作的书写标准,本书多处没有标注所引用的史料及研究成果,为专业的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是本书的一处瑕疵

回到最初的问题:谁的蒙古帝国?中国的,亦或世界的?

蒙古帝国属于它自己。所谓其归属,不过是后来者的观察视野所致。

杉山正明先生是从世界史的范畴去观察。

因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总之,《蒙古帝国的兴亡》,对普通读者而言,是一本有深度、有思想的必读历史常识书。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书中所观照的大视野、长时段、跨地域的叙史方式、多语种史料的文本批判、详略得当的书写方法、对已有研究的重新厘定等都对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文中图片来自《蒙古帝国的兴亡》以及头条图库,请勿下载用作其他商务业务。

*****文中观点来自对《蒙古帝国的兴亡》书中观点的整合,若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