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與一首詞的契機

初冬。寒夜。冬雨霏霏。也許是暖冬,這個季節在從前,早已細雪紛紛了。雖然沒有結冰,風凜冽的像刀子一樣。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著窗外的風聲雨聲,猶如風在一片沒有盡頭的樹林裡旋轉,穿梭,恆古遼遠,地曠天空。

我在欣賞一幅古畫,吳文英的《唐多令》。由於是印刷的問題和畫的尺寸比例有點小,畫有點模糊。細節的地方,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清晰的畫面。但一點也不影響這幅畫給我的衝擊。在我觀念中,國畫,有種不可攀登的神聖之感。悠遠的畫面,高遠的意境。黑白顏色勾勒出的畫面,層巒疊嶂的山峰、疏淡的垂柳,掩藏在樹叢中露出漂亮的屋簷的房子,讓觀賞者嚮往不已。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在冬夜,聽著雨聲,在溫暖如春的燈光下讀詩賞畫,最美好的歲月,也就是如此吧。

晚上,從書櫥中抽出一本《宋詞鑑賞辭典》,無意翻到吳文英的《唐多令》,覺得此詞正對此情此景,冥冥之中,這就是一段緣分。每一本書都是日月之精華,每一個閱讀者,也是緣分釋然。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們努力一生,也不可能把世間的書全部閱讀完。選擇,就是最好的契機。這麼一個晚上,這麼一個雨天,這麼一個偶然的機會,翻閱到了這樣的一本書。與一幅和一首詩詞邂逅於此,這就是巧合。

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我酷愛古典詩詞。苦苦背誦《平水韻》,學習格律詩詞。雖然有人把古典律詩比如成戴著鐐銬跳舞,詩詞中呈現的古典之美,情深意重,真是現代詩無法代替的。

比如吳文英這首《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

這首寫羈旅懷人的詩詞,別緻淡然寫法,讓很多讀者稱讚。這首《唐多令》在詩詞中屬於夢窗詞。在夢窗詞中向來有一個沒有約定的看法,抑夢窗者如張炎,備受推崇;尊夢窗者如陳延焯被批評為下乘之作。但這首《唐多令》,不事雕琢,沒有引經據典,自然渾成,卻具有特別的可喜之處。其語言清新,意境悠遠,很讓人喜歡。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那麼什麼是夢窗詞?

《夢窗詞》是吳文英(1207——1269)的詞作集。因他字君特,號夢窗,故起名夢窗詞。吳文英是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吳文英是布衣詞人,一生依人為幕僚。

現在,就簡單的分析一下這首詞的經典之處。

這首詞起句用開門見山的手法,直接點明瞭“愁”字。先寫羈旅秋思,寫足了愁情,然後才挑明愁的原因是別離。在古典詩詞中,“愁”是詩詞的主題,關於寫愁的詩詞太多太多了。能夠寫出一點新意,的確有點難度。比較有名的比如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船,載不動,許多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比較著名的詞句。而這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看似順手掂來,若不是作者匠心考慮,這麼熟絡的句子,反而弄巧成拙的。可見吳文英的在詞上的造詣很深的。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中國漢字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時,有很多的象形字。某一些字,其實就代表一種情感和一幅畫面。比如這個愁字,就是秋心一片。秋天這個季節,天氣開始變涼,秋果成熟之後,樹葉開始飄落,給人一種蕭殺之氣。所以,在中國文字中,秋本身就帶有傷感的氣勢。比如林黛玉的《秋窗風雨夕》。《唐多令》這首小詞中開句,就寫明秋天,就把整首詞傷感的意境烘托出來了。

01

“秋心”合成“愁”字,近似字謎遊戲。這種表現手法,在中國的詩詞中,也經常運用到。看著信手掂來,其實作者下筆有趣,且毫無造作之感,緊扣詞的主題,實在十分難得。

這兩句一問一答,簡練的是個字,卻把整個畫面呈現出來。這就是字的奧妙之處,與畫面呈現出的感覺,給人的美感是不一樣的。

開篇即出以唱嘆,而且鑿空道來。實屬倒折之筆。

這種倒折之筆,沒有任何違和感,突兀感,而是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情感緊緊調動起來。

02

接下句“縱芭蕉不雨也嗖嗖”,這句不像詞,倒像一句自然的口語,把雨中芭蕉的形象,描畫出來。芭蕉在古典詩詞中,也是經常被詩人描寫和引用的景物。比如李清照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看似輕盈而出,實則份量很重。詩人們對芭蕉的喜歡,可見一斑。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在我現在居住的小區的花園內,也種植著幾株芭蕉。碩大的葉子,在風雨中搖曳,非常漂亮。芭蕉開的花非常絢麗,是百花中比較耀眼的一種。對於芭蕉在詩詞中的引用,除了李清照的這句,我還喜歡

清朝納蘭容若的《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鄭板橋的《詠芭蕉》,也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倒折的寫作手法,比順說平添了許多千迴百轉之感。比較著名的杜牧詩《雨》中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這些不寫旅客隻身在外的愁思是因為孤獨,想家的傷感,而是怨外面種植著幾株芭蕉。這種比喻的手法,倒折的運用,在精短的詩詞中,比較適合運用。

03

按照詞中的結構安排,作者把畫面轉到登高望遠看到明月的情景。“月是故鄉明”思念的是兒時的一種情懷,感嘆的是人世的蒼茫無奈。本來,明月東昇,天氣清涼,正是賞月的好時刻。作者也說了“

都道天涼天氣好”。可是為什麼有明月怕登樓呢?是作者心情不好,心事重重的,才容易對月傷懷。傷感的是什麼?是前途、愛情、生活還是親人?作者沒有明寫,只在下片轉為“年事夢中休”,讓人不由地想象作者也在感嘆一生的抱負未曾實現,感嘆一事無成。我自己也是,有時看到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身影,不由感嘆自己的年事已老。看到比人輝煌的成績,感嘆自己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很多的人,雖然有不同的經歷,卻有相似的心境。“花空煙水流”的畫面,有點太傷感了。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吳文英《唐多令》

但這種心境,在吳文英的《唐多令》的畫中是體會不到的,只有在他的詞中,才能體諒到這種心情。這就是詞與畫的區別。但畫面中的蘊藉一種境界,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文字不能表達的。只有詞與畫相結合,才能讓觀賞者自己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

接下來,詞中寫到“燕辭歸、客尚淹留。”有人說這句話化用曹丕的《燕歌行》中的“群燕辭歸雁南翔”真是作者化用這句話,也是化用的很自然,巧妙,沒有模仿的痕跡。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教給香菱學詩。

香菱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個‘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似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竟再找不出來兩個字來。還有“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沒有人家,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到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

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來的。”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於香菱。

可見,巧妙的化用前人的詩句,也要自己出新立意,不落俗套才好。

吳文英《唐多令》詞畫賞析

下段,作者用“縈”、“系”用擬人修辭手法比喻,承接前段的情景,加深了詞中人孤單、落寞的形象。

前段寫羈旅秋思濃筆渲染,蓄勢如盤馬彎弓。後段寫客中懷人直是簡潔,發語如彈丸脫手,恰到好處。沒有一點堆砌造作典故的晦澀之感。

這一幅常精彩的中國畫配詩,畫配上與主題契合的詩詞,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這之前,我喜歡李清照、秦觀、李煜、辛棄疾、李白、李商隱等,沒怎麼注意吳文英的詞。這次偶然遇到,再認真閱讀了他其他的詞,原來他的詞寫得這麼好。除了這篇《唐多令》讓我喜歡之外,還有其他的有《定風波》、《點絳唇》,筆調婉轉多情,意境神幽,讀後餘音嫋嫋,可謂韻味無窮。

希望有人也讀讀吳文英的詞,共同討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