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那点事——致90后的3个问

前言

算起来的话,2020年应该是最后一批90后步入职场的日子。如果你是正常入学的话,1999年出生的群体,现在也是21岁了,21岁的年纪,就算是读4年本科,今年也应该大学毕业了。当然了,医学专业的学生除外。先恭喜你们,假设就业以及处对象方面一切顺利,2021年的这个时候,你就该考虑结婚那点事儿了。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结婚呢?本文将以三个关于结婚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我以及我身边的结婚故事,谈谈我对结婚那点事的浅显见解。

结婚那点事——致90后的3个问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

第1问:人为什么要结婚?

其实,人为什么结婚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探索婚姻的意义问题。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婚姻的意义就像帆船的船锚。在现实生活中,婚姻首先对我们未来颠簸不平、崎岖曲折的人生道路起了稳定器的作用。同时,婚姻给予两个人一个共同的家庭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什么,它都像一盏路灯,指引着两个人奋斗、拼搏并且充满激情地去生活。

我们大学宿舍一共有六人,都是典型的90后。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日里散漫、爱打游戏和说废话的鲍总(他的外号)居然是我们六个人当中第一个结婚的人。他们大三那年确立恋爱关系之后,先令我们吃惊的是,周末总是睡到中午12点的鲍总开始陪着他老婆一起,早起晨跑。我们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租了房,并第一时间找了工作。半年后,鲍总家里人给他凑了首付,他买了一间市区60平米的房子。一直到了国庆节,那时距我们毕业也就一年多3个月,他们就结婚了。再过了半年,鲍总已经从原来的公司辞了职,开始创业,经营起了一家餐饮店。有时我们在电话里谈起,我总是打趣地回忆说:"鲍总真变成了老总,当上了老板啦。"不过,在内心里,我真心为他高兴。他不再是那个受我们照顾的外省小伙了,而是已经成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创业者。

中国有句俗话:"先成家后立业。"鲍总结婚的那点事就属于传统的典型了。对比之下,我们的个人成长已经落后于他。婚姻给他的生命带来了生活上的奔头。有了奔头,为了生活而流泪流汗的付出才更有意义;有了奔头,两个人日子也才能长久幸福的过下去。

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婚姻意义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在社会生活中,婚姻产生了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即家庭。只有组成家庭之后,人类才可以更好地繁衍育子,人类文明才得到了延续,人类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

《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又云:"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对这两句的理解为,在古代社会正统的价值观里,婚姻制度是古代整个封建礼制社会的基础。正因有了婚姻制度,才产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族制度,以此构成封建社会尊卑贵贱、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因此,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环节,才能依礼依法、有秩序地运转起来。到了现代社会,婚姻组成了家庭,家庭里也有不同的分工,丈夫与妻子各自扮演着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分别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及履行社会义务。诸如,通过勤奋工作获得工资来养育子女。这对高度发达的现代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同样地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

总而言之,结婚作为一种人生中重要的礼仪形式,反映了比较多的现实性因素。亲族的干预、经济意义以及子女的社会教育等问题都与结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结不结婚暂且不谈,这属于人生的态度问题。实际上,结婚的现实意义却对我们整个社会以及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进步的重要作用。

结婚那点事——致90后的3个问

电影《泰坦尼克号》

第2问:什么样的人适合结婚?

为了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的罗列一些答案:有比较成熟的心智,优越的经济基础,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家庭责任心以及对配偶的忠诚,能够处理好家族间的关系,拥有坚强的毅力和韧性来面临婚姻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

那么,环顾我们身边的90后们,可以发现:结婚的基础条件正是上述的前两条——"成熟和经济基础",因为其他的条件都可以因这两条而生。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老婆和我是今年3月份刚领的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找到了一份有编制的工作,半年后,我遇到了现在的老婆。由于分隔两地,我们一开始是异地恋爱。后来,她为了我辞去了当地私企的工作,这家私企是当地非常不错的集团企业。我向家人借了首付的钱,用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两室的小房子和一辆代步的小车。有了经济基础,结婚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的人生规划。然而,同样是为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老婆想要到外地学习做生意的经验。加上疫情的影响,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在3月份把结婚证领了。目前我们通过每天的视频消除对彼此之间的思念,互相鼓励,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咬牙坚持。为了使老婆放心,我尽量地减少社交活动,能够避开的邀请,一律都谢绝了;我们都共同计划着用钱,并且努力地为了结婚积攒一些存款。这些当然是我对老婆的责任使然。我们决定,等到明年的中下旬,如果不违背相关政策,我们就举行婚礼。老婆和我的婚姻,就是在心智成熟以及经济基础的都满足以后,才得以实现的。但经济方面仍不足够,我们因此没法正式举办婚礼。

再举一条反例,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是傣族,我们一直都有联系。他们寨子里现在很多人都还有早婚的习俗。他在高二的时候,已经没法继续完成学业,就辍学回了家。家里有很多土地,也不愁吃穿。很快家里就为他张罗了一桩婚事,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第二年,他也就当爹了。然而好景不长,我的这位同学比较贪玩,平常喜欢喝酒。后来听说他离婚了,我很吃惊。打听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在外面喝醉了以后和另外一名女的发生了关系。被他老婆发现以后,两家人吵着要离婚。小孩子判给了女方,而且还分到了好多钱。虽然经济基础有了,可是双方的心智都还不够成熟,最终造成了婚姻的破裂。

因此,越来越多的90后在具备了结婚的基本条件之后,结婚也变得近在眼前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结婚这件事具有比较多的现实属性。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有了钱你才能结婚。由此可见,具备了经济基础的90后们与婚姻的距离更加接近。

结婚那点事——致90后的3个问

电影《傲慢与偏见》

第3问:那究竟为什么,你还不结婚呢?

当你已经具备成熟心智,以及足够的经济基础之后,你仍需要爱情,才能够顺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美好的爱情对于结婚来说,更像是一种祝福,它使得婚姻更加完整而且具有浪漫意义。相反,我们又不能说,不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就一定是不幸福。我更加情愿相信,结婚能够孕育出美好爱情,并且是真爱的试金石。先谈恋爱再结婚,还是结了婚再谈恋爱,一切仍须从长计议。

作为典型90后的我们来说,老婆和我都追求自由式婚姻。我不希望,结婚附加了太多的东西,诸如父母亲的干涉、周围同龄人的施压又或者为了遵循中国式人情往来的婚礼习俗(说直白点,讨回挂出去的礼钱)。幸运的是,老婆和我是真心相爱的。她之所以嫁给我,并非是因为我的经济基础有多好,恰恰相反,我们现在为了生活过上了省吃俭用的日子。用她的话说,她最喜欢我的一点在哪里呢——因为我能够包容她的脾气,因为我会做家务,会做饭菜给她吃,是个现代暖男。听了这些话,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我对她的付出,似乎还是不够。她为了我辞去工作,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同我生活在一起,我已经很知足了。裸婚的定义是什么呢?不知道,单纯的领证,没办婚礼,这算不算裸婚。希望在未来不远的日子里,我能够为她办一场体面、隆重的婚礼。

而作为父辈式的结婚,又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的例子。父亲的妹妹,也就是姑姑,她是母亲读卫校时的同学。毕业后,他们回到了同一个县城里。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县医院的护士。姑姑作为中间人,两人在饭桌上作了简单的介绍。恰巧,父亲和母亲都刚结束了学生时代不太顺利的感情,两个人碰到一起,居然在这方面有了共同的话题。两人聊了一阵子,该聊的也聊完了。父亲突然问母亲,是否愿意和他在一起。于是两个人就结婚了。这就是典型的恋爱和结婚放一起谈了。而她们婚后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大多时候也是幸福的。

正如我之前所说,结婚与经济基础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爱情并非充分必要的条件。有了爱情,可是没有经济基础,想要结婚也很难;有了爱情,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可能就会遇到我一样的困境;有了经济基础,没有爱情,也可以等待转角的爱情。有经济基础了,如果再有了爱情,那就完美了。我想这个逻辑,应当能够代表绝大部分的现实吧。

结婚那点事——致90后的3个问

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

结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应该是90后们都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吧:有了经济基础的结婚,大多都是幸福的。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乃至现代,所反映出的一个现实问题——娶媳妇,要花钱,而且要花不少钱。那么,为了使自己不成为千万个不幸中的那一个,加油鼓劲地去奋斗吧,奥利给,90后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