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那點事——致90後的3個問

前言

算起來的話,2020年應該是最後一批90後步入職場的日子。如果你是正常入學的話,1999年出生的群體,現在也是21歲了,21歲的年紀,就算是讀4年本科,今年也應該大學畢業了。當然了,醫學專業的學生除外。先恭喜你們,假設就業以及處對象方面一切順利,2021年的這個時候,你就該考慮結婚那點事兒了。那麼到底該如何看待結婚呢?本文將以三個關於結婚的問題為切入點,結合我以及我身邊的結婚故事,談談我對結婚那點事的淺顯見解。

結婚那點事——致90後的3個問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

第1問:人為什麼要結婚?

其實,人為什麼結婚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探索婚姻的意義問題。

對於個人成長而言,婚姻的意義就像帆船的船錨。在現實生活中,婚姻首先對我們未來顛簸不平、崎嶇曲折的人生道路起了穩定器的作用。同時,婚姻給予兩個人一個共同的家庭目標,無論這個目標是什麼,它都像一盞路燈,指引著兩個人奮鬥、拼搏並且充滿激情地去生活。

我們大學宿舍一共有六人,都是典型的90後。而我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平日裡散漫、愛打遊戲和說廢話的鮑總(他的外號)居然是我們六個人當中第一個結婚的人。他們大三那年確立戀愛關係之後,先令我們吃驚的是,週末總是睡到中午12點的鮑總開始陪著他老婆一起,早起晨跑。我們大學畢業之後,他們在大學所在的城市租了房,並第一時間找了工作。半年後,鮑總家裡人給他湊了首付,他買了一間市區60平米的房子。一直到了國慶節,那時距我們畢業也就一年多3個月,他們就結婚了。再過了半年,鮑總已經從原來的公司辭了職,開始創業,經營起了一家餐飲店。有時我們在電話裡談起,我總是打趣地回憶說:"鮑總真變成了老總,當上了老闆啦。"不過,在內心裡,我真心為他高興。他不再是那個受我們照顧的外省小夥了,而是已經成為了一名獨當一面的創業者。

中國有句俗話:"先成家後立業。"鮑總結婚的那點事就屬於傳統的典型了。對比之下,我們的個人成長已經落後於他。婚姻給他的生命帶來了生活上的奔頭。有了奔頭,為了生活而流淚流汗的付出才更有意義;有了奔頭,兩個人日子也才能長久幸福的過下去。

對於社會的發展而言,婚姻意義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在社會生活中,婚姻產生了組成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即家庭。只有組成家庭之後,人類才可以更好地繁衍育子,人類文明才得到了延續,人類社會才能夠和諧、穩定的發展。

《禮記·昏義》說:"昏禮者,禮之本也。"又云:"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對這兩句的理解為,在古代社會正統的價值觀裡,婚姻制度是古代整個封建禮制社會的基礎。正因有了婚姻制度,才產生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封建宗族制度,以此構成封建社會尊卑貴賤、君君臣臣的等級制度。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環節,才能依禮依法、有秩序地運轉起來。到了現代社會,婚姻組成了家庭,家庭裡也有不同的分工,丈夫與妻子各自扮演著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分別承擔起社會責任以及履行社會義務。諸如,通過勤奮工作獲得工資來養育子女。這對高度發達的現代高度發展的經濟社會同樣地具有重要的穩定作用。

總而言之,結婚作為一種人生中重要的禮儀形式,反映了比較多的現實性因素。親族的干預、經濟意義以及子女的社會教育等問題都與結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結不結婚暫且不談,這屬於人生的態度問題。實際上,結婚的現實意義卻對我們整個社會以及每一個人都有著積極進步的重要作用。

結婚那點事——致90後的3個問

電影《泰坦尼克號》

第2問:什麼樣的人適合結婚?

為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的羅列一些答案:有比較成熟的心智,優越的經濟基礎,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家庭責任心以及對配偶的忠誠,能夠處理好家族間的關係,擁有堅強的毅力和韌性來面臨婚姻生活中的衝突與矛盾。

那麼,環顧我們身邊的90後們,可以發現:結婚的基礎條件正是上述的前兩條——"成熟和經濟基礎",因為其他的條件都可以因這兩條而生。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老婆和我是今年3月份剛領的證。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我找到了一份有編制的工作,半年後,我遇到了現在的老婆。由於分隔兩地,我們一開始是異地戀愛。後來,她為了我辭去了當地私企的工作,這傢俬企是當地非常不錯的集團企業。我向家人借了首付的錢,用公積金貸款買了一套兩室的小房子和一輛代步的小車。有了經濟基礎,結婚這件事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我們的人生規劃。然而,同樣是為了經濟方面的原因,老婆想要到外地學習做生意的經驗。加上疫情的影響,我們最終還是決定在3月份把結婚證領了。目前我們通過每天的視頻消除對彼此之間的思念,互相鼓勵,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咬牙堅持。為了使老婆放心,我儘量地減少社交活動,能夠避開的邀請,一律都謝絕了;我們都共同計劃著用錢,並且努力地為了結婚積攢一些存款。這些當然是我對老婆的責任使然。我們決定,等到明年的中下旬,如果不違背相關政策,我們就舉行婚禮。老婆和我的婚姻,就是在心智成熟以及經濟基礎的都滿足以後,才得以實現的。但經濟方面仍不足夠,我們因此沒法正式舉辦婚禮。

再舉一條反例,我的一位高中同學,是傣族,我們一直都有聯繫。他們寨子裡現在很多人都還有早婚的習俗。他在高二的時候,已經沒法繼續完成學業,就輟學回了家。家裡有很多土地,也不愁吃穿。很快家裡就為他張羅了一樁婚事,婚禮辦得熱熱鬧鬧。第二年,他也就當爹了。然而好景不長,我的這位同學比較貪玩,平常喜歡喝酒。後來聽說他離婚了,我很吃驚。打聽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在外面喝醉了以後和另外一名女的發生了關係。被他老婆發現以後,兩家人吵著要離婚。小孩子判給了女方,而且還分到了好多錢。雖然經濟基礎有了,可是雙方的心智都還不夠成熟,最終造成了婚姻的破裂。

因此,越來越多的90後在具備了結婚的基本條件之後,結婚也變得近在眼前了。同時,我們可以看出,結婚這件事具有比較多的現實屬性。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有了錢你才能結婚。由此可見,具備了經濟基礎的90後們與婚姻的距離更加接近。

結婚那點事——致90後的3個問

電影《傲慢與偏見》

第3問:那究竟為什麼,你還不結婚呢?

當你已經具備成熟心智,以及足夠的經濟基礎之後,你仍需要愛情,才能夠順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美好的愛情對於結婚來說,更像是一種祝福,它使得婚姻更加完整而且具有浪漫意義。相反,我們又不能說,不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就一定是不幸福。我更加情願相信,結婚能夠孕育出美好愛情,並且是真愛的試金石。先談戀愛再結婚,還是結了婚再談戀愛,一切仍須從長計議。

作為典型90後的我們來說,老婆和我都追求自由式婚姻。我不希望,結婚附加了太多的東西,諸如父母親的干涉、周圍同齡人的施壓又或者為了遵循中國式人情往來的婚禮習俗(說直白點,討回掛出去的禮錢)。幸運的是,老婆和我是真心相愛的。她之所以嫁給我,並非是因為我的經濟基礎有多好,恰恰相反,我們現在為了生活過上了省吃儉用的日子。用她的話說,她最喜歡我的一點在哪裡呢——因為我能夠包容她的脾氣,因為我會做家務,會做飯菜給她吃,是個現代暖男。聽了這些話,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我對她的付出,似乎還是不夠。她為了我辭去工作,孤身一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同我生活在一起,我已經很知足了。裸婚的定義是什麼呢?不知道,單純的領證,沒辦婚禮,這算不算裸婚。希望在未來不遠的日子裡,我能夠為她辦一場體面、隆重的婚禮。

而作為父輩式的結婚,又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的例子。父親的妹妹,也就是姑姑,她是母親讀衛校時的同學。畢業後,他們回到了同一個縣城裡。父親是一名銀行職員,母親是縣醫院的護士。姑姑作為中間人,兩人在飯桌上作了簡單的介紹。恰巧,父親和母親都剛結束了學生時代不太順利的感情,兩個人碰到一起,居然在這方面有了共同的話題。兩人聊了一陣子,該聊的也聊完了。父親突然問母親,是否願意和他在一起。於是兩個人就結婚了。這就是典型的戀愛和結婚放一起談了。而她們婚後的生活,雖然偶有爭吵,但大多時候也是幸福的。

正如我之前所說,結婚與經濟基礎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而愛情並非充分必要的條件。有了愛情,可是沒有經濟基礎,想要結婚也很難;有了愛情,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可能就會遇到我一樣的困境;有了經濟基礎,沒有愛情,也可以等待轉角的愛情。有經濟基礎了,如果再有了愛情,那就完美了。我想這個邏輯,應當能夠代表絕大部分的現實吧。

結婚那點事——致90後的3個問

電影《倩女幽魂:人間情》

結語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應該是90後們都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吧:有了經濟基礎的結婚,大多都是幸福的。這也是我國自古以來,乃至現代,所反映出的一個現實問題——娶媳婦,要花錢,而且要花不少錢。那麼,為了使自己不成為千萬個不幸中的那一個,加油鼓勁地去奮鬥吧,奧利給,90後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