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為啥這30件東西要扔扔扔?

文|達琳

一、為什麼我們要成為物品的“奴隸”?

上週六早晨,室友的媽媽突然來電,說已經坐上火車,中午就到北京。扔下手機,我們迅速從床上爬起來,開始打掃豬窩一樣的家。

想起《請回答1988》裡,善宇的外婆突然造訪,善宇媽媽十萬火急地打掃家裡,從街坊鄰居那裡蒐羅衣服、化妝品、煤餅、食物,瘋狂地把家裡填滿,只為了不讓母親看到自己的困窘而擔憂。

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為啥這30件東西要扔扔扔?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樣的,子女在父母面前的掩飾也都是一樣的。

但我們這一代人,早已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反而是買買買的通病讓家裡始終塞滿各種各樣的東西:

過期的幾排牛奶,早就酸了的拌飯醬,堆積如山的吊牌還沒摘的衣服,把床底塞得滿滿當當的各式各樣的鞋子……

我和室友埋頭猛收拾了半個小時,卻發現只清理了不過冰山一角:買了太多暫時用不上的東西,可好像那些東西也沒有壞,所以不捨得扔。

我們癱坐在地,幾乎要被堆積成山的“存貨”逼得崩潰:

為什麼我們要被這些東西支配,成為它們的“奴隸”?

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為啥這30件東西要扔扔扔?

二、囤積欲的來源是什麼?

美國作家羅賓·扎修在《你體內的囤積欲》中說:能夠做到零雜物的人和家庭是鳳毛麟角,我們沒必要為此自卑。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每個人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囤積欲,只是大多數的人沒有發展到變成囤積癖的程度。

學會管理囤積欲,與囤積欲和平共處,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功課。

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是,你為什麼囤積?

囤積看似是一種“儲蓄安全感”的行為:如果不囤著,需要用的時候沒有該怎麼辦?這樣做的人,幼年時大都經歷過物質上的匱乏,所以才在成年後用力彌補,“矯枉過正”。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行為,和對於“手機電量不足10%”的恐懼感是差不多的。

可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很少思考囤積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很難意識到:

保證手機電量充足的辦法不是不用手機留存電量,而是隨身攜帶一根充電線。

同樣的,真正的安全感並不來源於堆積成山的物品,而是我們賺取它們的能力。

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為啥這30件東西要扔扔扔?

三、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

斷舍離這三個字,我們聽過太多遍,卻少有人能真正地做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講述了這一管理物品的概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概念,也見過太多人把斷舍離掛在嘴邊,可說起來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一回事。

僅“斷”這一項就已經擊敗了很多所謂“居家達人”,她們以購空打折商品為榮,而從不考慮同類物品是否已經擁有太多。

久而久之,家裡越堆越滿,哪一件都丟不掉,“舍”也成了痴心妄想,因為她們總在擔心:“這件真的太便宜了…”“萬一到時候沒有…”“總有一天會用到…”

不知不覺,人們淪為物品的奴隸,還心甘情願,甘之如飴。

可雜亂無序的空間會帶來負面的情緒,分散的物慾讓人的注意力無法集中,久而久之,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生活和情緒都越來越渙散。

這時,我們應當警惕了,這是身體發出的急救信號:它告訴我們必須從根源上學會“離”——捨棄對物品的慾望,努力選擇“不接納”和“捨棄”,發自內心地享受這種掌控感。

著名的心理學作家張德芬說過:

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於"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四、會扔扔扔的人自帶光芒!

斷舍離,也是一種頂級的自律,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維護自己世界裡的秩序。

看你是否“捨得”,就能看出你對待自己和生活的態度。能夠把“斷舍離”執行徹底的人,想必人生會和房間一樣有條理。

當然,道理誰都懂,真正實現還是需要時間和決心。

在這篇文章裡,我非常認真地列了一個扔東西清單,每個月、每半年、每一年,你都可以參照這個清單,去學著扔扔扔。

斷舍離當然不是簡單的扔東西,但有時候,生活必須有出才有進,所以想要“流通”,那麼先從扔東西開始做起吧!

  1. 逛景點時留下的門票(如果實在捨不得,就拍照留念然後痛快扔掉吧!)
  2. 超市買菜的包裝袋。
  3. 從沒用過的贈品水杯。
  4. 一個季度都沒穿過的衣服。
  5. 在景點買的各種紀念品(如:放來放去都覺得礙事的明信片。)
  6. 廢棄的舊手機。
  7. 用了幾頁就再也沒用過的筆記本。
  8. 一年也戴不了兩次的帽子。
  9. 躺得變形的枕頭。
  10. 出水不足的筆芯。
  11. 已經生鏽且從來沒用過的工具。
  12. 從酒店帶回家的洗漱旅行套裝。
  13. 哪怕只壞了一點但也不能用也不能修的雨傘。
  14. 從前買的廉價的從不會戴的首飾。
  15. 生鏽發鈍,剪不動指甲的指甲刀。
  16. 哪怕一點沒磨損,但也不會再戴的舊眼鏡。
  17. 從不會去聯繫的名片。
  18. 放到過期也不想吃的零食。
  19. 雖然非常好看但裂了一條縫的杯碗碟盤。
  20. 點外賣時攢的筷子。
  21. 各種好看的便當盒。
  22. 買東西送的廉價低質贈品。
  23. 不會再用的鑰匙、沒掛鑰匙的鑰匙扣。
  24. 過年過節各種公司寄來的無聊禮物。
  25. 已經用了太久的搓澡巾。
  26. 水流不通暢的花灑。
  27. 即便給過很多溫暖也不會再穿的大衣。
  28. 已經用過的草稿紙。
  29. 絕不會第二次翻開的書。
  30. 已經不愛的人。

扔東西的過程,也是清理內心雜念的過程。

捨棄時的辛苦,會讓你更謹慎地“獲得”。何況很多時候,捨得就是獲得。

請你始終記得,無論一件東西有多好,它的價值也始終因人才存在。

做物品的主人,就從扔掉它開始。

不懂斷舍離,越過越焦慮:為啥這30件東西要扔扔扔?

作者:達琳,以筆寫心。有幸獲得你的關注,只要你在讀,我會一直寫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