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過去的貪嗔痴說再見——評山下英子《斷舍離》

“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氾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書中寫到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一、逃避現實型。這類人太忙碌,幾乎沒時間待在家裡,所以沒辦法收拾屋子;二、執著過去型。這類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三、擔憂未來型。這類人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

和過去的貪嗔痴說再見——評山下英子《斷舍離》

例如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綜合來看,大部分人應該都算是這幾種類型的混合。

“斷舍離”具體如何指導生活,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超市購物時,面對一樣物品,我們不是思考“在搞促銷活動耶,多買多划算啊”、“這個東西真便宜”、“這樣子真好看”,而是思考“我現在需要嗎”“這個東西適合我嗎”。要不要扔掉某物或者送給其他人也是如此,不是思考“還沒壞,還能用,所以留下來”“扔掉好可惜啊”,而是思考“我現在要用嗎”“我還很喜歡嗎”,我不需要的東西就果斷地斷舍離。

作者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一再強調“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讓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關係”,而時間軸永遠是現在。這不單單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而是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

和過去的貪嗔痴說再見——評山下英子《斷舍離》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不斷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改變居住環境,改善生活面貌。斷舍離的意義不單單在於此,它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一種獨特的思考法則,甚至是一種心靈脩行術。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通過物品來認識、發現、肯定自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從而改善看不見的精神世界,讓人從外在到內在,都徹底煥然一新。

書中舉了一些有意思的例子。有丈夫過世十年仍無法走出悲傷的女士,以斷舍離為契機,扔掉舊物,包括亡夫的假牙,接受丈夫過世這一痛苦事實。一個老師,在冰箱裡囤積了大量食物,有的食物甚至冰凍了好幾年,原來是她當初當班主任工作壓力過大導致她囤積食物。

和過去的貪嗔痴說再見——評山下英子《斷舍離》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洋子小姐的故事。她是位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原本就擅長整理,聽了斷舍離的講座後更加幹勁十足,扔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包含不少社科類的書,但是裝滿言情小說的一箱書,始終無法扔掉,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沒有結果的戀愛。

此時,她突然發現,這些書就是自己過去戀愛經歷的寫照。

她總是和那些絕對不會有結果的人談戀愛。在她的潛意識中,似乎棲息著一個拒絕婚姻的自己。於是,她當機立斷,將這一箱子書斷舍離掉,自己也慢慢試著不再排斥婚姻。這些生動的例子都是通過物品或反映或改變自身的故事。

我很贊同作者關於物品是自身的投射這一說法。

和過去的貪嗔痴說再見——評山下英子《斷舍離》

物品是一面能夠映照出真實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有的女性買了許多質地優良,高檔精緻的衣裙,卻一直將其放在衣櫃裡,只穿劣質廉價的衣服,也許在她的心裡覺得自己不配穿這麼好的衣服,或者自己不值得擁有這些好衣服。

在條件允許下,一個人試著使用高於自己形象的物品,可以提高潛意識裡的自我形象,從而達成真正的提升自己,獲得改變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