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師王陽明39歲:走出人生第一個“低潮”

編者按:39歲那年的3月,王陽明離開被流放之地:貴州龍場驛,赴江西廬陵縣任職。走出了人生“低潮”,但也正是類似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王陽明在龍場驛提出了“心即理”,成為陽明心學發展的第一階段。10月返京,與友人談學論道。


劉瑾被誅。王陽明被任命為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知縣。

從貴州龍場返回的路線,湖南沅水、洞庭湖、湘江、長沙、醴陵、江西萍鄉、宜春廬陵。

《舟中除夕》

遠客天涯又歲除,孤行隨處亦吾廬。

也知世上風波滿,還戀山中木石居。

此詩若換成毛主席,基調必定是昂揚的。

也有表達悠然自得之情的。

《睡起詩懷》

江日熙熙春睡醒,江雲飛盡楚山青。

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形。

未須更覓羲唐事,一曲滄浪擊壤聽。

返回廬陵後,想起在京的湛甘泉,作詩一首

《夜泊江思湖憶元明》

扁舟泊近漁家晚,茅屋深環柳港清。

雷雨驟開江霧散,星河不動暮川平。

夢迴客枕人千里,月上春堤夜因更。

欲寄愁心無過雁,披衣坐聽野雞鳴。

王陽明他教授弟子“靜坐”應在提出知行合一說之後。在從龍場赴廬陵途中,離開湖南常德和辰州寫了一封《與辰中諸生》信,提到: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王陽明為何提出靜坐說?

“毀昔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茲乃與諸生靜坐僧寺,使自悟性體。”

他認為只要自悟性體,自然就可以理解知行合一說的主旨,否則只會徒然引起諸多爭論。

靜坐的弊端有哪些?

王陽明肯定靜坐的意義:“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姑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但一味尋求外界之靜,是不可能做到的,總有細微之處不合你的心意,王陽明又指出:“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對打算去山中靜坐的弟子說:“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境,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可見,現在流行的冥想、靜坐等尤其積極意義,但切不可陷入為了“靜”而坐,“靜坐”是為了內省“成事”,而不是“躲事”。

3月,廬陵上任,重在教化。


慎重選擇“三老”,讓他們在“申明亭”、“施善亭”解決訴訟爭端。向朝廷請求免除當地的賦稅雜役,禁駐兵借搬運糧食之機向民眾徵稅,採取措施協調糧食徵集,促進軍民團結,實行保甲制,防禦盜賊,勸諫行孝。

因入朝覲見不得不離開廬陵,任職不足7個月。

廬陵是歐陽修、文天祥的故鄉文化發達,其所在的吉安府,自唐宋至明清,吉安中進士者多達二三百人,狀元15位。

白鹿洲書院位於吉安,為南宋太守江萬里所建。

青原山上有青原寺,為六祖慧能弟子行思禪師所建,清原寺兩側離房,朱熹等人開設書院,取名青原書院,王陽明曾在次講學。一度改為陽明書院,但可惜毀於1930年戰火。

10月,啟程赴京。


沿贛江抵達南昌,橫渡鄱陽湖進入長江,沿長江到達鎮江,從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經揚州、淮陰、臨清和天津到達京城,居住在興隆寺。

11月,入京朝覲。


王陽明、黃綰和湛甘泉,三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討論學問。

可見,當時應該是“一杯茶吸收宇宙能量”吧!人生有這樣的朋友足已!

談立志

王陽明和黃綰見面就談起了勵志,王陽明的立志是基於“心即理”的立場。他認只要相信心的力量,任何目標都可以實現。因此,只要立志,就不需要考慮是否努力實行或者能否取得成果,一旦立志,心自然會朝著目標努力,自然也會取得成果。這樣的觀點,對於調動主觀能動性和端正態度是有幫助的,但態度端正後,還有個方法以及付出的問題,可能王陽明認為,態度端正了,自己自然能尋找到正確的方法及付出相應的努力。

談學問

王陽明與喬白巖(赴任南京兵部尚書前)談學問時講:

學貴專,學貴精,學貴正。

是故專於道,斯謂之專;精於道,斯謂之精。專於弈而不專於道,其專溺也;精於文詞而不精於道,其精闢也!

在當今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精“闢”未嘗不可。當然要有最基本的道德。

王陽明擔心聖學陷入訓詁辭章之弊,也擔心聖學成為個人獲取功利的手段。正如《傳習錄》記載: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適其偽也。王陽明提出任何事都要經過切實的實踐,強調體驗在做學問中的重要性。類似當今的“721法則”,70%的實踐、20%的知識學習和10%的交流。不要陷入知識的陷阱,不要70%用來知識學習了!


心學大師王陽明39歲:走出人生第一個“低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