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落地生根

幼兒園課程是推動園所發展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建構基於幼兒園條件和文化的園本課程,是每一位園長最執著的追求。我園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創設了具備園所文化特質的“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讓園本課程在幼兒園“落地生根”?園長作為幼兒園的領軍人物,又需要做些什麼?

樹好課程實施的“指南針”

在自然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行動。“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這也是我們團隊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和思考的問題。自然教育課程要培養的是親自然、樂探索、愛生命、尚創造、善生活的兒童。究竟怎樣培養?我們慢慢有了一些答案,那就是要回歸兒童,迴歸自然,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傾聽幼兒的需求,讓幼兒在自然中感知、體驗、探究和表徵。

這是我們的課程理念,也是我們開展自然教育課程的初心。同時,它也是一種方向,在我們迷茫或困頓時,成為課程實施的行動指南。讓我們的理念、初心內化為教師的具體行動,是園長在課程實施中最需要做的事情。

有一次我參加大班年級組的集體備課,有一位教師提出了“到底該不該養蝌蚪”的問題。每到幼兒園一年一度的科技節,我們就會開展飼養活動,但被飼養的小動物,到最後往往以死亡收場。可是不開展飼養活動,孩子們又無法進一步瞭解和親近小動物,到底該怎麼辦呢?教師們各執一詞。於是,集體備課結束之後,我推薦老師們學習了《蚯蚓,影子和漩渦——幼兒班裡的科學活動》《讓幼兒探究動物的活動充滿愛和發現》,並組織全園教師開展了一次“尊重生命、尊重科學”的教研活動。

通過這次集體教研,教師對如何在飼養區開展探究性活動,如何尊重生命,形成科學的探究態度和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珍惜小動物的生命,不開展以動物死亡為代價的探究活動,背後體現的就是自然教育課程倡導的迴歸自然、尊重生命的精神文化。能不能養蝌蚪,怎樣養蝌蚪,雖然是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尋常事件,但如何處理和看待,卻正體現了我們所秉持的課程理念。

一位優秀的教師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園長,一名優秀的園長一定首先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園長要能成為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人物,成為教師課程實踐的精神引領。在自然教育主題活動的實施中,我們不斷啟發教師,引導他們既迴歸兒童的立場與生活,又把握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度理解,使他們的教育行為能滲透自然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文化精神。

找到課程實施的“生長點”

按照課程理念開展自然教育課程是不是就不會出問題呢?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實施過程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會面臨很多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回過頭來思考,課程實施情況怎麼樣?方向是否正確?效果是否得到了保證?要學會不斷髮現問題,尋找原因,並不斷改進和調整,以促進課程不斷生長。

我們每個月都會針對班級主題實施情況,開展一次分享會。分享會上,教師們會結合自己班級主題開展情況,提出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在一次課程分享會上,一部分教師認為依據班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開展班本化的自然教育課程存在很大困難。於是,我們下到班級現場,開展一對多、一對一指導。

針對教師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我們協調幼兒園優勢資源,開展同伴學習,集中研討解決。如自然教育主題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如何正確認識幼兒自主和教師指導的關係,課程實施過程中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等。

針對個性的問題,行政領導每週都會“推門進班”,進行一對一個別指導。如有一次我跟隨一個大班的年輕教師,觀察她組織的戶外自然遊戲“矇眼摸物”。發現幼兒出現反覆摘眼罩、戴眼罩的情況,教師不知所措,不停地提醒幼兒把眼罩戴好。活動結束後,我和教師進行了溝通和交流,我問了她兩個問題:“幼兒為什麼會反覆摘眼罩?”“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專注於活動?”當天晚上,教師對我說:“幼兒喜歡玩眼罩是因為他們對眼罩很感興趣,在活動前如果我讓他們多摸一摸、玩一玩,多感受一下閉眼玩遊戲,他們可能就不會把興趣集中在玩眼罩上了。”在發現年輕教師課程實施中的問題時,我常常不會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他們思考“還可以怎麼做”,之後再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在幫助他們提升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更多自我反思的空間。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問題視而不見。我們要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納園所課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讓問題成為新的生長點,成為推進課程向前發展的催化劑。

畫好課程實施的“同心圓”

如果說課程管理制度是一個“小圓”,那園本課程就是一個“大圓”。它們是“同心圓”,都圍繞著同一個“圓心”,即園本課程文化和精神內核。園長想要真正有效推動課程的實施,就需要建立相關的層級管理體系,確保課程實施各項工作有效規範地開展。

我園建立了“園長—教學副園長—保教主任—班主任”的層級管理體系。建立了課程建設、培訓與實施制度等一系列課程管理制度。層級管理體系的建立能讓課程實施由上至下層層落實,管理制度的建立則能讓園所、教師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推進課程實施有序運行。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園本課程有效推進和落實,園本課程的落實過程又是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和調整的過程。在園外自然遊戲制度建設初期,教師只需要填寫園外自然遊戲申請單就可以去戶外開展遊戲了,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在戶外自然遊戲中出現幼兒受傷,出現班級集中開展戶外遊戲,導致某些班級缺乏保健醫生陪同等情況。這些問題引發了我們深思:現有的制度能不能很好地保障園外自然遊戲的開展?我們還需要建立哪些制度?

通過研討,我們又進一步制定了“園外自然遊戲方案”“園外自然遊戲安全預案”“家長意見徵集”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遊戲安全、順利開展。但是,後來我們又發現,班級每出去一次都得找家長、找部門領導、找園長簽字,大大影響了班級工作效率。於是,我們採取學期初制定本學期園外自然遊戲計劃,統一簽字,集中審批的方式,減少了不必要的流程,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

管理制度的建設不是為了制約教師的行為,而應該成為推進課程建設的保障。管理制度一旦成了桎梏,或者和園所倡導的課程文化不符,我們就需要反思,這一項制度制定的初衷是什麼,發揮的效果是什麼,是否和課程理念一致,怎樣避免產生負面效應等。只有畫好了管理制度和園本課程的“同心圓”,讓管理制度為園本課程服務,才能推進課程深入有效地實施。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1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