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延遲滿足的弊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個延遲滿足的概念深深打動了育兒圈的爸爸媽媽,可是,我想現在自己的立場,說明一下延遲滿足並不好。

首先我要解釋一下延遲滿足的定位,也就是有經濟能力,可以滿足,有意識的停滯滿足,等待或者設置條件,然後才滿足孩子。

其次我從幾個方面說明這個概念帶來的弊端。

一,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如果父母認為與孩子平等相處是原則,那麼就不應該延遲滿足,而是和孩子溝通購買或者索取的必要性,選擇的價值,最後由孩子判斷。如果父母認為與孩子不需要平等相處,那麼就僅需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意見,並且堅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決策力,未來與父母形成相同的價值選擇。


二,作為成年人,如果你的父母也對你延遲滿足,你有什麼感覺?例如,你大學畢業,父母本來有經濟能力幫你買套房,或者替你出首付,不論你未來還與不還,他們都給你設置一個條件,或者等待,你有什麼感覺?你會不會覺得愛,附加了條件,沒那麼濃烈和真實的親情感了。說實話,這裡感受到的,孩子未必不會感覺到。


三,所謂的延遲,是在訓練一個人的認知,等待滿足獲得更多,無非是一個取捨的判斷,真正讓孩子學會的是學會判斷,瞭解自己的內心需要。如果一個家庭的溝通融洽,為什麼不能用良好的溝通來實現,非得依靠這樣一種冷漠的條件附加來訓練呢?


最後我想說,好的教育從來沒有既定的模式,而是父母想要告訴孩子什麼,採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傳遞信息,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