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 題:新發展格局|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

新華網 劉覓覓

“廣譽遠”在中藥界可謂是元老。它始創於1541年,前身為山西廣盛號藥鋪。曾與北京的同仁堂(1669年創建)、杭州的胡慶餘堂(1874年創建)、廣州的陳李濟(1600年創建)並稱為“四大藥店”。

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這些耳熟能詳的藥名,都是廣譽遠的核心產品。

作為“中華老字號”,廣譽遠在480年的不斷代傳承中,幾經沉浮,守正創新,如今煥發勃勃生機。

面對新的市場競爭,廣譽遠如何重塑品牌定位,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在互聯網醫療方面,進行哪些佈局?面對行業低價競爭,廣譽遠做了哪些調整?又在扭虧為盈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迷茫與困惑,最終堅守初心,鳳凰涅槃?近日,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做客新華網,講述老字號中藥品牌的“變與不變”。

新發展格局|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

(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做客新華網。新華網 陳延特攝)

定坤丹組方好、選材好、炮製好

新華網:廣譽遠定坤丹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產品,也是廣譽遠的主打產品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這個產品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張斌:定坤丹是國家級保密處方,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品種,可以從四個方面歸納總結:

一是組方科學,涵蓋了八大經典名方於一體,組方科學;二是它每味藥材都是精選的道地藥材,人參、鹿茸來自東北,阿膠用的是東阿阿膠,三七是文山的,積雪藤是雲南的;三是炮製工藝,比如裡面的姜碳都是無氧煅燒,地黃經過九蒸九曬,每一味藥都是採用古法工藝炮製。

組方好、選材好、炮製好,我們將它定位為“女性的調理國寶。”

新華網:廣譽遠圍繞品牌定位做了哪些運營動作?為企業帶來哪些改變?

張斌:定坤丹的功能是綜合性調理,很難從某一個方面簡單概括。我們找了權威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調研。最後,大家覺得它是非常好的調理產品,尤其對中年女性來說,三七、西紅花等活血成分對治療黃褐斑、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很有益處。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健脾開胃,調理月經週期、補氣養血,用中醫專業術語來講就是“通調補”三效合一。

有了這個全新的定位之後,我們從去年開始陸續在傳統媒體、新媒體上廣泛宣傳,還有線下渠道進行推廣。在門店,店員們和消費者互動時大家都覺得非常好,講到綜合調理女性健康這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上去了。

新華網:目前,廣譽遠的主打產品在行業裡大概佔多大的市場份額?

張斌:經過三年發展,定坤丹已成為婦科補益類第一品牌。龜齡集(助陽類)排在第二,安宮牛黃丸在腦梗中風品類排第二,牛黃清心丸這幾年增長很快,單品也是過億。

新發展格局|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

(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做客新華網。新華網 陳延特攝)

“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它呵護好”

新華網:您如何理解老字號企業品牌的價值?品牌建設怎樣賦能老字號中醫藥企業發展?

張斌:廣譽遠作為老字號品牌,在近二三十年的市場競爭中已經被邊緣化。品牌知名度不高造成產品知名度也不高,很多人都不瞭解。比如,十幾年前提到龜齡集,別人還以為就是龜苓膏,實際上,這是差別很大的兩個產品。

品牌對一個企業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我記得美國一個企業家講,只要企業的品牌在,工廠沒了,他三個月內就能重新讓品牌復興。品牌也可以說是企業非常重要的核心資產,只有品牌的美譽度不斷提升、知名度不斷提升,才能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同。

新華網:您認為目前企業經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張斌:現階段,品牌的打造、建設過程有很大的困難。

20年前,我們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可能以央視為主,全國就能覆蓋。但是,現在媒體多元化時代,使得品牌建設、品牌發展包括渠道也是多元化。所以,對於品牌的建設與發展有很大的困難。在策略上、媒介選擇上以及渠道拓展上都有很大的難度。

新華網:面對品牌建設、發展等困難,您帶領團隊嘗試過哪些解決辦法?

張斌:我們從2016年重新啟動廣譽遠品牌戰略,經歷了幾個階段。剛開始以廣泛的大眾媒體為主,包括央視、部分衛視也在配合,後來又做了電梯樓宇的媒體,這兩年更多的還是以移動端為主。廣譽遠也入選了新華社“中華老字號品牌工程”建設。在品牌的發展和建設過程當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嘗試。

我們也做了很多品牌跨界的活動。比如,2017年,我們跟巴黎時裝週進行跨界。當時,很多人認為,中華老字號企業跑進時裝週裡幹嘛?實際上,我們是把時尚元素和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當時在時裝週上也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到我們展出的現場,體驗了我們手工推丸的定坤丹,然後,他用中文講“這就是中國的巧克力”。

今年,我們也和中國黃金做了一款國潮跨界。清代慈禧太后經常服用定坤丹,她曾給廣譽遠定坤丹題了一個“平安富貴”的匾。我們和中國黃金做了跨界合作,做了一個“平安富貴”的小吊墜和手鍊,這些都是時尚和中藥文化進行跨界的融合和傳播,有很大的影響。

新華網:作為老字號品牌,廣譽遠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樣的?公司的管理模式利、弊分別是什麼?

張斌:我們的團隊凝聚力、向心力都是非常高。在組織建設上、隊伍發展上,我們一直倡導家的文化,希望把廣譽遠打造成大家共同的家園。每一位廣譽遠的員工都以廣譽遠480年的歷史感到驕傲,也為廣譽遠現在、未來的快速發展,為自己感到驕傲。

大家目標也都是一致的。每一個廣譽遠人都覺得自己在為復興中藥文化、再次走向輝煌盡力。我們一代代的老藥工能夠堅守,把古法炮製的工藝傳承到現在,他們對廣譽遠有非常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他們認為廣譽遠就是他們的家,廣譽遠興盛起來,我自己就會得到發展,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也會得到綻放。

作為我們經營人員來講也是如此,廣譽遠傳承了480年,在我們手上把它傳承得更好、發展得更好,並且要去堅守得更好。幾代人、幾百年留下的寶貝,不能在我們手上毀掉。我們要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它呵護好。

拒絕“隨大流” 迴歸高品質中藥

新華網:廣譽遠曾經面臨過哪些比較大的困難和調整?最後又是怎麼走出來的?

張斌:廣譽遠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坎坷。

廣譽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都是非常有名的,定坤丹、牛黃清心丸等核心產品在當年都是不愁賣的。可是,在1996年企業進行改制後,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在2003年接手廣譽遠,經歷了一些改制,企業遷址、建設等,2013年才開始重新對廣譽遠進行戰略性定位。

過去還是隨大流,通過低價競爭,導致很多產品因為原材料的上漲,企業利潤逐年下降。甚至在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年都處於虧損的邊緣。

2013年,我們對廣譽遠進行重新戰略定位,將“全產業鏈打造高品質中藥”作為重要戰略。廣譽遠在明、清兩代就是做高品質中藥的,定坤丹、牛黃清心丸等產品,本身就是高品質產品的象徵。企業自身的基因和文化,造就了廣譽遠在中國作為一家引領高品質中藥發展的典範型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許多人跑到日本、韓國買漢方藥,價格很高,一盒六味地黃丸賣二三百塊,說明消費者對有療效的產品是有需求的。中藥源於中國,藥品的核心是有效,不能為了在低價競爭中勝出而做一個無效的中藥。

我覺得,近30年中醫藥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吃了無效,就認為中醫、中藥有問題。實際上,要有更多的老字號製藥企業復興起來,要重新迴歸到中藥的本質上來。這種本質,我認為就是要回歸到中醫藥的療效上來。要以療效和以客戶為中心,老百姓吃完有效了,他就認為是好中藥,認為你的產品就是好東西。

這幾年,行業內形成這樣的共識,認為廣譽遠中藥的品質非常高,但是,也有人說廣譽遠中藥的價格也高。我認為,高品質,價格自然就會貴。我們的原材料是精選的道地藥材,我們生產的定坤丹、牛黃丸都是天然牛黃、天然麝香,如果用人工的,它的療效會大大降低。急救藥要是沒有療效,還是藥嗎?它就失去了藥的本質功能了。

通過戰略的調整,連續五年,廣譽遠無論在高品質中藥品牌塑造上,還是在產業發展、產品發展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新發展格局|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

新華網:在市場上充斥著低價藥的時候,廣譽遠堅持生產高品質中藥,在這個過程中有迷茫或困惑嗎?

張斌:

我們2003年接手廣譽遠後,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到2013年才對廣譽遠的戰略進行了更好的梳理、總結,最後找到了廣譽遠就是要做高品質中藥的戰略。

有段時間大家都在做低價藥。在2008年左右,廣譽遠大概生產二三十個產品,但由於成本倒掛,停產了很多藥,最後只保留了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和牛黃清心丸四大核心產品。比如製作六味地黃丸所用的熟地黃,古法炮製的成本要十幾塊錢,而市場上的熟地黃只要七八塊,成本倒掛,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停產。當時很多工人困惑,我們的產品消費者非常認可,為什麼不生產了?

現在想想,這也不是壞事。這讓我們更加專注,先拿幾個產品把品牌打造起來。這十年的歷練,讓我們更加清醒,廣譽遠究竟應該怎樣打造自己的核心定位?我們的戰略應該聚焦在哪裡?

這幾年,我們從過去“散、亂、差”的環境中突圍出來。現在,在行業裡,大家一提廣譽遠都認為它家產品品質高、療效好,但是價格也高。

但是,我始終認為,你買藥的時候可能很焦慮,但是當你用完之後就會很開心,這不就是品牌嘛!

新發展格局|張斌:老字號廣譽遠的“變與不變”

(傳承古法炮製藥材技術,廣譽遠至今仍保留姜炭古法炮製工藝。)

新華網:經過市場的起伏變化之後,您覺得什麼樣的企業是有韌性的?

張斌:企業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企業的韌性。老字號品牌,首先要有好產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有一直傳承和堅守的企業理念。

廣譽遠在遵循“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傳統古訓的同時,也不斷在炮製工藝、劑型等方面進行創新。比如,在五六十年代,龜齡集是散劑,到1973年開發出了膠囊;定坤丹原來是大蜜丸,女性覺得很難下嚥,因此我們在2000年做出了水蜜丸,在2013年又出了口服液。

再比如,原來姜炭拿柴火燒,現在已經進入工廠車間用煤氣。我常說,廣譽遠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中藥技術創新、劑型創新的一部發展史。每一代廣譽遠人都要為它的不斷髮展、創新貢獻自己的能力。

全產業鏈佈局“做一碗好藥”

新華網:企業在抗擊疫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張斌:我們在2月9日開始復工,加班加點生產安宮牛黃丸。在國家衛健委公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當天下午就向中國紅十字會捐贈價值200萬的安宮牛黃丸。之後,陸續向湖北、山西、哈薩克斯坦捐贈安宮牛黃丸和龜齡集產品,總計價值超過1000萬元。

疫情期間,我們基本上沒有停工、停產,也基本上沒有減員,要保持生產隊伍、員工隊伍的穩定。在五六月份之後,我們還進一步加大了隊伍的建設和人員招聘。我覺得,這是作為廣譽遠老字號製藥企業應該擔當的責任和使命。

新華網:廣譽遠未來有那些規劃?

張斌:未來,廣譽遠也做了很多的佈局。在產業鏈上,我們在上游加大道地藥材的採集,今年已經有十多個道地藥材的基地。比如,地黃、黃芪、雲南銀翹、東北鹿茸、人參等,繼續強化上游道地藥材基地建設。

在中游,不斷提升中藥生產製造能力,進一步完善創新的工藝。圍繞下游,我們進行更多的互聯網的轉型。比如,我們開設廣譽遠互聯網醫院,提供線上、線下、全時的中醫診療服務;同時,圍繞醫生端和藥店店員端,這些直接面向客戶的關鍵環節,加大線上的專業培訓。今年,我們每週六和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開展線上醫師專業化學術型講座和培訓,目前已經開展了四十多場。這些都是廣譽遠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非常重要的舉措,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必須要走的路。

隨著廣譽遠品牌不斷提升,我們也會逐步恢復一百多個經典名方中成藥的生產。在經典名方、國醫大師經驗方上我們也在做一些深度的開發。

新華網:作為一家老字號企業如何在新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請您談談心得?

張斌:過去,我們專注於“如何做一碗好藥”。最近兩三年開始,廣譽遠在做好藥的同時,更多關注品牌的打造。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想通過線上線下,以消費者、患者為中心,提供專業化服務,為大家的健康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產品。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