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帶你品三國(18)—漢中之戰(七)

豹眼帶你品三國(18)—漢中之戰(七)

漢中之戰,還有個人物不得不說幾句,那就是王平。

同樣是因為蜀漢資料的缺失,關於王平的史料也不多。裴松之對於蜀漢人物的注引也很少,對於王平投降劉備的細節,也沒有相關記載。

一方面王平職階不高,在曹魏集團沒啥作為,另方面他的投降對曹操影響並不大,再說也不是很光彩的事,因而曹魏也就不可能有太多的史料記載。

但在曹魏陣營,臨戰投降的將領很少,有些影響的,除了于禁,就是這個王平,也就值得說道說道。

據《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記載: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養外家何氏。後複姓王。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從小寄養在外祖父何氏家,因而也叫何平,後來改回王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漢中張魯後撤軍,留下張郃、夏侯淵、徐晃等鎮守漢中,又命張郃進攻巴郡。

張郃平定了巴西、巴東二郡,繼續進攻抵達宕渠,但被張飛擊敗。

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帶領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跟隨樸胡、杜濩被張郃遷徙到了洛陽。王平得到曹操的賞識,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由於王平之前沒有爵位,也沒有戰功,被任命代理校尉也很說得過去。但之後較長的時間內,也沒有表現的機會,沒有得到升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曹操就帶王平來到了漢中前線。王平是巴郡人,對於當地地理環境、風土人情都比較熟悉,如果立下戰功得到封賞、升遷,也是很容易的事。

由於曹操戰事失利,王平就投降了劉備,具體的過程沒有任何記載。

這個情況,就需要看一下演義的描寫,或許能夠品出一點味道。

在演義七十一回“佔對山黃忠逸待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中,王平首度出場:

曹操命徐晃為先鋒,前來決戰。帳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願助徐將軍同去破蜀。”操視之,乃巴西宕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現充牙門將軍。操大喜,遂命王平為副先鋒,相助徐晃。操屯兵於定軍山北。

曹操在漢水被趙雲擊敗後,命徐晃為先鋒,前來決戰。牙門將軍王平立功心切,自告奮勇請求協助徐晃破蜀,曹操大為高興,任命為副先鋒。

徐晃不聽王平勸諫,冒然進攻被擊敗。徐晃回來後責備王平為何不去救援,而王平卻振振有詞:

平曰:“我若來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諫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敗。”

其意是說,我要救你的話,我的營寨也不保,何況我勸你別去,你卻不聽,現在失敗卻來埋怨我。

我靠,這簡直就是扯淡哦。你一個副將,你想幹嘛就幹嘛,還有點原則嗎?

這是演義的說法,沒有史料佐證,不好確認。

但此行為是否很熟悉哦,不錯,與馬謖失街亭時一個套路。當時王平也是不同意馬謖山上紮營,最後救了馬謖一命。雖然這也是演義的說法,但史料卻有類似的記載:

據《黃李呂馬王張傳)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建興六年(228年),王平跟隨諸葛亮北伐,作為馬謖先鋒,駐守街亭。馬謖捨棄水源上山紮營,王平多次勸諫,但馬謖不聽。魏將張郃斷絕了水源,馬謖慘遭大敗,士卒離散。唯有王平所領千餘人鳴鼓自持,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王平將諸營將士統一起來,平安帶回。

諸葛亮將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誅殺,奪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王平因為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王平因為表現突出,被拜為參軍,統領五部兵眾,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此戰,王平恐怕是唯一得到封賞的將軍。

這是《三國志》記載的事,整體感覺跟演義所描述的一樣,仔細分析還是有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在於,史書沒有說明王平是另外紮營,而演義所言是馬謖另外派給王平五千人馬去山下西十里紮營。

這就有意思了,馬謖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節度,失掉了街亭被斬殺;而王平卻因為不服從馬謖的軍令而立功。

如果當初徐晃進攻失利,王平出兵救援的話,也或許會出現奇蹟。但王平按兵不動,置身事外。

這個行為很惡劣,後果很嚴重,見死不救是要斬首的。

儘管是演義的說法,但王平背棄曹操投奔劉備的原因,除了想念故土,希望為家鄉出力之外,更多可能是見死不救,懼怕曹操追究責任而投降劉備。

王平投降劉備後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這與在曹操陣營的職階差不很多,但還是得到升遷了。這就說明,王平的投降對於劉備、曹操並沒有帶來很大的直接軍事影響。

但見死不救、臨陣投降,導致的負面影響卻是巨大的。儘管王平在蜀漢陣營混得不錯,但其人格也是值得質疑的。

同樣是不服從節度,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但這就是現實,沒地方說理去。

劉備佔據漢中之後,派遣劉封、孟達、李平進攻上庸郡申耽,進而佔據上庸。這事有機會再說吧,在這裡就說一下劉備自立漢中王的事吧。

豹眼帶你品三國(18)—漢中之戰(七)

劉備佔據漢中後,群臣給獻帝上了一道表,劉備自己也做了一個就職報告,這很有看點,不得不說。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這一百二十人具名上表,自然是說了曹操許多壞話,把劉備誇得就像一朵花一樣,這就不必多說了。

僅僅說一下這個上表的幾個看點吧。

第一,為首具名的是平西將軍馬超。

除了關羽因為斬殺顏良被曹操表奏為漢壽亭侯之外,其他所有人的官職都是劉備所封,僅有馬超以前被朝廷封賞過爵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馬騰入朝為官,被任命為衛尉,馬超留在西涼,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

地球人都清楚關羽是劉備的鐵桿兄弟,也就不好讓關羽挑這個頭具名上表。把馬超拉出來,效果就不一樣了,就可以說明劉備眾望所歸,不提拔封王就不得人心哦。

這就說明一點,馬超的身份、經歷還是有用的,是可以被劉備拿來做招牌的。

第二,看不到趙雲的身影。

儘管有名字的大多都是雜號將軍,但翊軍將軍趙雲在漢水之戰中立下了諾大的功勞,許多史書都記載是趙雲把曹操擊敗,劉備才最終獲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

但這份上表中卻看不到趙雲的名字,僅僅是在這些功臣之外,列在等一百二十人中,連個名字都沒有。

恐怕不會是因為趙雲擊敗了曹操,惹得曹操不高興,具上趙雲的名字,劉備這個漢中王,怕曹操從中作梗,朝廷就不會批准吧?

此中大有玄機,沒有史料具體記載,但有說法是,趙雲當時不同意劉備自立漢中王。

《三國志》是把關張馬黃趙並列為傳的,起碼在陳壽心目中,趙雲是與哥幾個相當的。但在這個表中卻沒有趙雲的名字,這就是史書的春秋筆法,值得引起關注。

第三,劉備自立漢中王的說法。

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

表中說道,劉備自從在漢中擊敗曹操之後,海內英雄望風蟻附。就是說天下豪傑就像螞蟻爬上了骨頭,那是左一層右一層,都來歸附。而劉備爵號不顯,不加九錫,就沒法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了。

這就扯淡了,這麼多官吏,僅僅還是一個益州牧的確無法安排他們的官職,至於說鎮衛社稷,不一定非封王不可吧。不過呢,光昭萬世,的確是需要封王的。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

臣等依據舊典,封劉備漢中王,拜大司馬,都督六軍,要掃除凶逆。

不清楚依據的是何舊典,如果遵照劉邦白馬盟誓的遺訓,劉備就得“天下共誅之”。

這簡直就是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哦,那豈不是劉備自立漢中王成了趙匡胤自立為帝的舊典嗎?

第四,自立為王實乃權宜之計,功成之後,就接受朝廷的宣判。

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臣等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都是為了國家社稷。等到平定了逆賊,臣等就接受矯詔的罪名,雖死無憾。

估計獻帝看了,心裡肯定在偷著笑,這是在哄小孩呢?

隨後,劉備等人就在沔陽設壇,宣讀了一下這個奏表,就把王冠戴在劉備頭上,劉備這就算為漢中王了。

豹眼就奇怪了,這麼倉促,劉備去哪裡淘換的王冠哦?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也給獻帝上了個說明書: 

。。。。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罵一下曹操的話就不必說了,劉備的意思就是,我實在不想幹這個活,操這份心,可群僚逼著我這麼弄,我也是木得辦法哦。我只好勉為其難,那就把這印綬接受了吧。

至於朝廷以前所拜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印綬,就委託驛站把它還給您吧,我也用不著了。

這個就更有意思了哈,這不就是直接跟漢朝廷割根了嗎?我帶領他們獨立了,咱們各玩各的吧。

有人還在為劉備辯護,說啥姓劉之類的事,這直接就是反叛,還需要解釋嗎?

諸侯爭霸,不必說自立為王,就是直接稱帝也無可厚非,但沒必要說得那麼高大上。劉備、諸葛亮自己都沒有偽裝,後人何必去強加給他們呢?

這才是品味歷史的味道,再看一下曹操封王及勸進的事,那就更有意思了。

據《武帝紀》記載: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一)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二)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212年,獻帝命曹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享受漢初相國蕭何的待遇;

213年,獻帝命御史大夫郗慮持節冊封曹操為魏公;

214年,獻帝封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

216年,獻帝封魏公為魏王。

所有這一些,就算是曹操脅迫,起碼名義上還是獻帝同意的,總比招呼不打,直接自立為王好看一些吧。

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孫權斬殺關羽以後,就上書給曹操稱臣,說是天命在此,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的書信給大家看,並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哦。”

侍中陳髃、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髃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侍中陳髃、尚書桓階上奏說:從漢安帝以來,漢室氣數已盡,魏王殿下,畏天知命,順應天意,不要再謙讓了。

這恐怕不僅僅是這二位的意思,大多數人都在等著附龍攀鳳呢。

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惇就勸曹操上位,這是天下眾望所歸,還有啥疑慮的呢?

曹操說:“如果我有這個命,還是做個周文王吧。”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曹瞞傳》《世說新語》記載,桓階勸曹操上位,夏侯惇認為應該先滅掉蜀,蜀亡則吳服,平定了這二個地方,就可以遵循舜、禹的做法,再稱帝不遲。

曹操聽從了夏侯惇的建議,等到曹操死了以後,夏侯惇悔恨自己以前說過的話,直接發病就死了。

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孫盛則認為,夏侯惇以做漢官為恥,請求曹操封自己為魏官,桓階與夏侯惇都有義直之節,《世語》所記載是妄言。

說法很多,並非所有人都以曹操為漢賊,相反,稱其為漢賊者,是少數。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陳壽最後的評語是:曹操就是個大英雄,是非常之人,超世之英傑。

在這裡,豹眼無意把劉備一定說成是漢賊,也無意否認曹操的狡詐,僅僅是介紹一些史料,讓友友們更多的瞭解一些史實,究竟如何評價他們這些歷史人物,相信大家自有自己的判斷。


豹眼帶你品三國(18)—漢中之戰(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