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方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故鄉的禮物,是家鄉的味道,是對家鄉情感的載體。讓孩子接受這份來自故鄉的禮物,我們的文化才能得以代代傳承下去。


—這是動聽學院的第180篇文章—


該不該教孩子說方言,是如今不少爸媽都會遇到的問題。


此前,杭州建德的一位媽媽就發帖吐槽稱,孩子如今才4個月大,婆婆就提出,要在孩子3虛歲學語言的時間段,專門回老家一年,學家鄉方言。


這位媽媽還PO出了自己和孩子爸爸的微信截圖: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從聊天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媽媽是怕孩子因為“土味”方言被同學笑話。這個問題挺實際的,動聽君身邊也有很多媽媽有過這樣的擔心。


在很多家長們看來,既然普通話已經成為“主流”,那麼方言學不學已經不重要了。他們甚至還會擔心“學習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口音”、“同時處於方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環境中,會不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等等。


此前,這個話題在微博上也曾引起廣泛討論。網友們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認為既然普及普通話了,那方言也就不重要了;有的仍舊堅持方言需要有人傳承;還有的認為順其自然就好,不用強求孩子去學。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學習方言究竟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隨著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方言是否還有傳承的意義呢?


隨著社會對方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小到家庭教育大到文化傳承,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未來社會的重大課題。



01

學方言其實有益於孩子語言發展


新浪育兒曾發表過一篇題為《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的文章,認為寶寶學說話時應嚴格避免接觸方言,否則不僅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混淆語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


這篇文章至今仍被各類育兒公眾號分享,作者描述的“嚴重後果”,引發了眾多家長擔憂。


事實上,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雙語環境及普通話和方言混用並不會導致上述後果。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首先,寶寶有能力辨別普通話和方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蒂埃裡·納齊博士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有能力區分不同語言(荷蘭語和英語),或是不同方言體系(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


雙語環境並不會讓嬰兒感到困惑,若在接觸方言的同時也能接觸到發音標準的普通話,孩子說普通話的純正度就不會受影響。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在一週歲前,嬰兒有能力聽到、區分和儲存無限多的音素。


也就是說,讓孩子從小接觸方言和普通話,可以學會更多的發音,這些音素的儲備,可以幫助孩子將普通話和方言都說好、說正宗,甚至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外語。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其次,接觸方言不會出現所謂“由於家裡語言不統一,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會被拉長,最後一套完整的語言也說不清”的情況。


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雙語研究專家艾倫斯·塔博博士指出,儘管一開始孩子可能會無法說清一套完整語言,但雙語環境並不會造成孩子語言習得或說話的發展遲緩。

隨著孩子普通話和方言詞彙量的擴大,孩子完全有能力說好兩套語言。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還有些家長則是擔心孩子學了方言,會影響口音,說不好普通話。但其實,學習方言和普通話帶不帶口音也沒有必然的聯繫。


孩子形成某種口音,多半是因為這種口音在其生活中佔據的比例最大。


比如,有些地方的方言口音比較濃重,n、l 不分。如果孩子從小就聽身邊的大人這樣講話,那麼,在長大以後更可能出現 n、l 不分的情況。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但是,家中如果有人說的是標準普通話,那麼孩子具備了識別這兩種發音的能力,就不太會出現 n、l 不分的情況。


而且,即使是小時候 n、l 不分,長大後如果接觸到標準的普通話,通過有意識地學習,也是可以糾正過來的。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所以,家長也不用擔心老一輩在帶孩子的時候,用方言跟孩子互動,或者教孩子說方言會對孩子發音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事實上,普通話說得好的人,方言照樣說得溜。方言說得好的人,也完全不影響他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說得一口流利上海話的胡歌,人家不是也能字正腔圓地用普通話給紀錄片配音嗎?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02

日漸式微的方言需要得到拯救


其實,家長們對於孩子學方言的問題如此糾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如今普通話已經成為“主流”,而方言,日漸式微。


從80後這一代開始,普通話的普及率就已經直線升高,到了90後、00後,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已經越來越“正宗”了。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現在的學校,招聘老師,普通話起碼二乙,語文老師更是需要二甲以上,教出來的學生自然也是“槓槓”的普通話,課堂上早已沒有了以前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


孩子每天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相處最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回到家之後,父母為了配合教學,亦或是將工作中的習慣帶回家,還是會和孩子說普通話。在這樣的環境下,說普通話便成為了一種習慣。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方言在年輕人群體中開始流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如今很多95後、00後、10後都不瞭解甚至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


動聽君現在打電話回家,沒說幾句方言,就會切換回普通話。一方面是因為工作生活習慣說普通話了,另一方面則是很多方言的確不會說了。


湖南師範大學曾經舉辦過一次大學生方言測試,測試的是湖南長沙話,旨在讓大家注重對方言的保護,讓世界留下多彩的鄉音。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結果,有將近九成的同學不及格。很多人在測試現場要電話求助父母,才能順利答完題目。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普通話可以學會,方言一忘就是一輩子。”還有網友表示:“在普及全民普通話、人人說好普通話的前提下,方言也不能丟。”


普通話需要普及,方言也仍舊有其存在的意義。


03

方言多學多說,也是一種傳承


說好普通話的確重要,為了讓天南海北的人都理解你的意思,普通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但方言作為家鄉傳統習俗和文化的載體,同樣重要。


古語有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雖然動聽君如今也是越來越習慣說普通話,但是走在路上,突然聽到一句來自家鄉的方言,仍舊會感到無比熟悉和溫暖。


主持人汪涵就曾說過,“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連方言都不會聽不會說,他們該如何從“鄉音”上分辨出家鄉在哪兒呢?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而且,在許多地區,方言對地方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重大意義。


例如蘇州地區的吳儂軟語,不僅是百姓生活中的鄉音,更被廣泛使用於崑曲、評彈等藝術中。


東北的二人轉,也同樣離不開東北話中地道的日常用語。代代相傳的鄉音,有利於地域文化和藝術的傳承。


每種方言,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很多話用方言表達出來,就會被賦予獨特的韻味。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為了保衛“正在消失的”方言,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


早在2008年,我國就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程,採集包括各地方言在內的有聲資料,進行科學整理、加工和長期保存。今年,該平臺開始上線試運行。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就在去年,上海市還專門推出了純滬語早教,“保衛上海話”,從孩子抓起。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其實,無論對於方言還是其他的家鄉傳統,習俗文化,我們都應該抱有敬畏之心。帶著孩子回老家,自己說說方言,讓孩子認識方言,其實也是一種傳承和學習。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