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社会组织关系

起始语:本自为自己读吕思勉著《秦汉史》所做总结,勿要攻伐,有所曲解,还望指正改善,拜谢。

秦汉时期的社会组织关系分别从五个方面讲述:婚制、族制、户口、移徙、风俗。

—、婚制

秦汉时期女子地位还未曾像后世那样卑微,对于自己的婚礼,还是颇重视本人的意见,并不是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吕公所举《左传》公孙楚、公孙黑争娶徐吾氏: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长得特别漂亮,人见人爱。下大夫公孙楚和上大夫公孙黑见过她之后,都想娶她为妻。下大夫公孙楚送了聘礼,订为未婚妻;上大夫公孙黑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来礼物,强作婚约。公孙楚与公孙黑都是贵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去请教执政子产。子产听了徐吾犯的讲述后说:“因为国家政治不清明,所以才会出现两个大夫争夺妻室的事情,这不是你的过错,还是让你的妹妹自己做决定吧。”徐吾犯让二人分别来求亲。公孙黑穿着华丽的服装,将聘礼置于堂上;公孙楚穿着军服,在院中射箭,接着跳到车上离去,他没有再送礼,因为之前他已给过聘礼,认为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内认真地观看了两位大夫的行动,选择了自己的情人。她认为公孙黑确实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孙楚表现出了男子汉气概,决定嫁给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见,徐吾氏遂同公孙楚结为伉俪。

对于男子也是如此,《后汉书。宋弘传》所述:光武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新寡,光武帝刘秀和她一起讨论朝中的大臣,暗地里观察她的意思,湖阳公主讲“宋弘的相貌和品性各位大臣没有一个能赶超的。”光武帝说“慢慢来,我想想办法。”后来光武帝便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于是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家中有钱了就换老婆,这是人的本性么?”宋弘说:“我听说卑贱时的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老婆不可抛弃。”光武帝听后,回头对屏风后面的刘黄说:“这事办不成了。

由此可见当时男女之间并不是不可以两情相悦的,也不尽是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啊。之所以后世婚姻尽是由父母主持,只是因为家族的需要,名为结婚实际是以此谋取利益,所以置本人的意愿于不顾。而且当时男女之间交往也比后世要轻松惬意的多,《史记。高祖本纪》所述:汉十二年十月,汉高祖刘邦率军击败英布的军队,归还途中路过沛县,停留下来,在沛宫摆设酒宴,沛县的父老兄弟,长辈妇女,,旧日朋友们,天天开怀畅饮,极为欢乐,说旧故道,取笑作乐,由此十好几天。离婚再嫁也是常事,《史记。陈丞相世家》所述:户牖乡有个富人张负,张负的孙女五次嫁人,次次死了丈夫,没有人再敢娶她,陈平年少的时候,家里很贫穷,等到了他要娶妻的时候,富家小姐不愿意嫁给贫穷的陈平,陈平也不愿意娶贫穷家的女儿,认为她们配不上自己的才学,所以在张氏五次成为寡妇之后,陈平看上张家的财富和人脉,想要娶张氏为妻,果真陈平娶了张家姑娘后,资财日益充裕,交游一天天广泛。此也是以婚谋利啊,只不过是出于自我的意愿罢了。

非只如此,当时婚约也不如后世那么一成不变,对婚约并不那么的看重,吕公举《晋书。孝友传》:晋时,王裒同乡管彦约定,各人的子女出生后,就为他们订婚。然而不等婚成,管彦便去世了,其子将其葬在了洛阳,王裒后来便改嫁了女儿。由此可见,晋时对于婚约的是可以跟随事情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不过当时嫁女非常早,故《汉书。王吉传》言:“世俗之人嫁娶太早,还不知做父母的道理就有了孩子,因此教化不明而人多夭折。”《女诫》①的作者,大才女班昭就是十四岁便已经嫁到了曹氏。而且当时即便是富贵家的女儿也不避讳做滕妾,汉成帝时许皇后的姐姐就嫁给了淳于长做了小妾,东汉初年河西王窦融的妹妹也嫁给了王邑做了小妾,皇亲贵族尚且如此,就更不必提民间了。不过当时贵族之间,淫乱颇甚。许皇后的姐姐就是因为私通淳于长,不得已做了小妾;《汉书。东方朔传》所述: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其夫陈午去世时,已是六十多岁的妇人,迷恋上一个十三岁的美少年董偃,供养在府,由此私通十余年,甚至其去世时竟不是和丈夫陈午合葬一起,而是要求和其情夫董堰合葬于霸陵。虽是如此,但对于妻妾所生的子女,嫡庶之别区分很大,汉景帝儿子常山王刘舜,有一个不喜爱的姬妾,生了长男,但是却不作为自己的儿子也不分给他财物封地。又有郑季与卫媪通奸而生的卫青,卫青年少的时候,因为贫穷跟随他的父亲郑季,然而郑季却让卫青放羊,郑家的儿子也没把卫青看成兄弟,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由此可见嫡庶之间的贵贱相差别是有多大了。

二、族制

古代的士大夫,亲族聚集居住的比较多,无论是举事亦或者是避难,都多有宗族相随,尤其是秦汉时期最为兴盛,汉高祖刘邦曾对诸功臣讲:“你们大多数都是独自一个 人跟随我,多的呢也就是两三个人,只有萧何带领着整个宗族数十人跟随我啊。”又如《后汉书。荀彧传》所述:董卓之乱时,颍川郡韩融将宗室千余人转移到密西山中避乱,恰好当时冀州牧韩馥率兵抵御,荀彧便率领宗族跟随了韩馥。何以?原因在于族大则兵强,就可在当地立纪纲,平诉讼,从而为百姓们所敬仰,然而即便如此,宗族的趋势仍然偏向于分离,除宗族自身的分离倾向外,国家也为了避免强宗巨家对政令的影响,出台政令不允许族居或者迁徙,并且当时的诛刑必定会波及的宗族,三国时期,马超门宗共计二百余家,全被曹操诛杀殆尽,原因何在,就是担心会遭到马家的报复,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定的因素。

当时的大族,一是世代相传的大家族,二是新兴的豪强富商。无论哪种,能维持几世同堂者都极为罕见,然而所谓世代相传能过三世者就十分不容易了,《后汉书。蔡邕传》所述:“蔡邕和他的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所以乡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仅三世同居便为乡里所称道,可见当时分化之风十分的严重,而且亲族之间能互相救济体恤的非常之少,大多都和现在一样,唯利是图,《后汉书。列传|逸民传》所述:太原广武人周伯况,家里的资产多达千金。年少的时候,其父亲去世了,所以被族人所收养,可是遇之不以礼,到了长大,又不还其财产。周党到乡县打官司,主人才归还给他。所以吕公才感慨啊“财产私有的时代,哪里还会有真正的仁义相让的风气啊?”。

或是因为秦汉时期距离母系社会时期比较近的原因吧,母系遗俗还没有完全的泯灭,所以有子随母姓氏,《甘二史剳记》所述:汉景帝的儿子所有没有封地都是随的母亲的姓氏,除此之外,当时即便是冒改他姓也不是有所忌讳的,卫青,其父郑季,因为他同母的姐姐卫子夫为汉武帝所宠幸,所以就冒姓了卫,由此可见,并非如后世吹律定姓,当此时人的姓氏是可以随意更改的。

三、户口

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颇为粗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十六年,才开始记录男子的年龄,而女子并不记录;《汉书。高帝纪》记载:五年五月,高帝下诏“以前有的民众聚集躲在山泽中,没有户籍,今天下已经安定,让他们各回原县,恢复原来的宅田爵位。”由此看来,秦汉时户籍登记的薄弱,民众脱籍很容易,就如我们所知,项梁原下相人(今宿迁市),后来因杀人避仇于吴中(今苏杭地区),张耳,原大梁人(今开封市),亡命逃到了外黄(今民权)。秦时,虽刑律严苛,然赋税十分严重,民众多因不堪重负而逃亡,而当时天下垦田,大多都不是实际亩数,民众的户口年纪,则互有增减,为何呢,盖因官吏们多未曾亲身到乡间巷里去询问求证啊。对于生育,秦汉时是鼓励生育的,也有很多惠民的政策,比如《汉书。高帝纪》记载:七年,国家有政令,百姓如果生儿子了,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然而当时民间贫困潦倒,自己生活下来便已经是十分不易了,更不必讲所发政令到民间是否能真实的实行,所以即便有惠民的政策,也不一定能弥补了生活的艰难困苦。《贡禹传》所述:即便国家给与了惠民的政策,免除了三年的赋税和徭役,但是三年以后就得为孩子的缴纳口税钱,所以百姓重新回到了困难的生活境地,以至于有些人家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古时民俗又多迷信,《后汉书。张奂传》记载:河西地有很多妖邪禁忌的风俗,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杀死。诸此种种,以致民间人口增长的就很缓慢了,然而贵族则十分迅速,《汉书。平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子孙到了汉元年五年时,共两百七十间便已经多达十万人有余了,原因何在啊?因为生活很宽裕,又多滕妾,自然生子就很多,养的也好,容易成活,所以就远远比民间增长的迅速了。

四、移徙

秦汉时期,人民迁徙的规模比较大,《史记。平淮书》记载:迁徙贫民百姓到关中以西,以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七十余万人口,又有《汉书。武帝本纪》记载:迁徙贫民百姓到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等地,一共七十二万五千的人口。为何有如此大举的移民之事?一是实行强干弱枝之策,《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立国都为长安,便迁移了齐国田氏、楚国昭、屈、景以及诸侯功臣的家属到长陵(今咸阳)。或为治理计,移天下犯禁者,此就是形成了不诛杀便可去害功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末世时,便迁徙不轨的百姓到南阳戍边;二是,为边境利好计,实行实边之策,秦始皇时期,为消除匈奴的侵袭,为最后驱除匈奴做准备,便不断迁徙内地的百姓到边境地区,后也有汉武帝时,募民十万迁徙到朔方郡,后又有民迁徙到张掖郡、敦煌郡。于此便增加了边境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此时,凡移民者,国家皆给予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举例而言,汉文帝时期,晁错曾言移民之计:若为平民,凡自愿想去的,一律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发给冬夏衣服,供给饮食,直到能自给时才停止供应。然而国家再怎么为民考虑,给予再多的优惠政策,也不如人们自愿去迁徙,更不必提所给予的优惠中能真切的实行的又有几分了。

五、风俗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由分裂进而逐渐统一的过程,其各地的民俗也是由不同渐渐转为相似了,这就是同化的缘故,《汉书。地理志》②对此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此处只做简略的论述:故秦地,包括现在的陕、甘、以及川、滇地区,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魏地,今山西省西南,河南省黄河以北以及东北境,河内风俗比较刚强,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河东则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周地,今洛阳附近,人多喜经商,巧伪趋利,贵财贱义;故韩地,今河南新郑附近及其西南境,其俗淫靡,好巫鬼之术,有奢靡之风,也好商贾;故赵地,今河北省西南境,山西省大部分(除河东区域),以及内蒙古南境部分地区,赵地北部,其风剽悍,少礼文,好射猎,南部则多贵族,其风好奢靡,作奸巧,好弄物;故燕地,今河北东北境,热河,察哈尔,辽宁以及朝鲜北部地区,其风愚悍少虑,轻薄无威,敢于急人;故齐地,今山东东北境,河北东南境,其风好奢靡,士多好经术,矜功名;故鲁地,今山东西南境以及江苏淮北地区,其俗好商贾,爱财,多巧伪;故宋地,跨越今山东,河南,江苏三省之间,其俗好稼穑,恶衣食,地薄民贫之处好奸盗;故卫地,跨越今河南、河北之间,其俗刚武,崇尚气力;故楚地,今湖南北,汉中以及河南东南境,其俗好巫鬼之术,重淫祀;故吴地,今江苏、安徽南境以及浙江、江西部分地区,其俗好勇,善剑;故越地,今两广以及越南地区,其俗好商贾,民多富裕。


①: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女诫》链接

②:《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的杰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