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新视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乐魂

大家好呀!今天深蓝君和大家聊一聊佤族的音乐文化。

Are you ready?

Let's go!

佤族,分布在中国与缅甸的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语言为佤语,没有文字,民族文化口口相传。

佤族热情、开放、民风淳朴,和许多民族一样,佤族的音乐性是融入血液的,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融入生活与血液的音乐文化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世界音乐新视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乐魂

佤族盛会

佤族木鼓

首先讲一讲佤族木鼓,木鼓虽不是佤族特有的乐器,但是佤族的木鼓却是极具特色的,首先是木鼓的形状大小,在佤族,木鼓是用大树干做的,长一般在150cm-250cm之间,直径50cm-150cm之间,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当然要在树的"允许范围"之内。

世界音乐新视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乐魂

佤族木鼓

其次佤族木鼓有公母之分,佤族社会比较原始,民风淳朴,至今仍保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因此佤族女性地位较高,母木鼓比公木鼓要大,也更为神圣。另外佤族人信奉神灵,在他们看来木鼓是神明的象征,能给寨子带来吉祥安乐,因此佤族人对木鼓十分看重与敬畏,其社会特色可见一斑。

世界音乐新视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乐魂

佤族木鼓演奏

佤族木鼓最开始的时候不是用作乐器,而是祭器,所以平常木鼓供奉在专门建造的木鼓房里,只有在重要的日子佤族人才会"拉木鼓",即演奏木鼓,演奏时还会跳木鼓舞,佤族的舞蹈也是非常原始,有乐必有舞,木鼓节奏比较简单,舞蹈也很简单,男女寨民有各自的舞蹈动作,虽然一切都很简单,但却将音乐、舞蹈与自身文化融合体现地淋漓尽致。如今的佤族木鼓经过改良,已经登上了大大小小的舞台。

小独笛

在来讲一讲佤族的小独笛,这可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传统特色乐器,声音响亮通透,便于携带,在隋唐可是盛行一时,重大场合的演奏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后被我们常见的萧和笛子取代了,慢慢走向没落,现在能演奏小独笛的人比较少,多分布于闽南与台湾地区。在隋唐时,小独笛传到了日本,深得喜爱,视若珍宝,至今仍有八支小独笛留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

世界音乐新视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乐魂

小独笛

讲到这里,不得不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了,很多人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深蓝觉得我们做的不够的程度只有3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深蓝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有太多太多了,在保证自身发展创新并融合接受其他文化的同时,兼顾所有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不现实的,在这过程中肯定有一些东西要被遗忘,这是必然的,但也不必为此遗憾,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不一定只有学会它、吃透它,记录它也是一种传承,详细的记录下书面资料、影像资料与学习过程,这样即使有一天某个传统文化消失不见了,后人仍然可以通过它的记录资料想起它、学习它,说不定还能推陈出新。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评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