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魏延,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建安十六年,劉備入川幫劉璋抵禦張魯時,魏延以部曲投靠劉備並隨之入蜀作戰。建安十七年,因屢有戰功,升為門牙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都尉、漢中太守,並升為鎮遠將軍。後來劉備稱帝后,又封魏延為震北將軍。後來劉備去世後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功勳卓著。這樣的一代名將最後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其實都是諸葛亮的用人不善導致。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身為武將,魏延自身性格上也有大多數武將都有的特點。善於培養士卒,用兵有方且勇猛過人。但卻做人狂傲,性情極惡。因此很多人都避其鋒芒,鮮有深交。沒有朋友,單單靠自己的實力,在複雜的社會上,怎麼可以混得輕鬆。以至於後來他和楊儀之爭中,劉禪問侍中董允、廠史蔣琬二人,到底楊儀和魏延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站在了楊儀的一邊說是魏延想造反。因此,性格暴戾,是魏延最終結局的一個自身原因。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我們都知道劉備可以說是魏延的伯樂。無論別人對魏延怎麼不信服,劉備總是力排眾議得挺魏延。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升為漢中太守這件事情。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定都成都。對於蜀漢重地漢中,需要留一名將軍鎮守。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人一定是張飛。就連張飛都覺得非自己莫屬。可是最後劉備竟然選擇的是魏延。全軍聽到這個消息一片震驚。後來劉備設局給魏延立威的機會。當著眾人的面問魏延:“給了你這個重要職務,你想給大家說點啥?”魏延說道:“如果曹操以舉國之力來犯,請大王讓我去阻擋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來犯,請大王讓我吞併他。”劉備聽了很滿意,其群臣也覺得魏延確實是一代豪傑,拋棄了對他的成見。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劉備對魏延的特殊照顧,也讓魏延一路飆升,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魏延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恩戴德,對劉備其人更是心悅誠服。直到建興元年劉備去世。對於魏延來說,伯樂的去世無疑對自己是個打擊,從此再無知己,更沒有能夠讓自己絕對信服的人。對於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來說,再也沒有人能夠壓制得住自己。為以後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了隱患。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一直很微妙。相比於蜀漢大將,諸葛亮更喜歡文人多一些。馬謖、楊儀、姜維都是如此。因此在多次北伐時,雖然諸葛亮都帶著魏延,並且在諸葛亮預備北伐之前就給魏延升至丞相司馬。其原因不外乎當時的武將,諸葛亮幾乎已無人可用,唯獨魏延最適合不過。後來魏延在北伐中確實也屢立奇功,戰功顯赫。但是諸葛亮此人一生做事都是求穩,對於一些奇謀用兵之術,總是不予採納。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北伐每次出兵,魏延總是請求給他一萬兵力,分兵出擊,會軍於潼關。諸葛亮不準。魏延又請求給他五千兵力,越過秦嶺往東,直取長安。認為這樣咸陽以西就可以平定。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雖奇但甚危,不予採納。史學界很多學者認為魏延此計甚妙。暫且不說是否能夠成功,對於多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的蜀漢來說,此計未嘗不可一試。但是諸葛亮從未應允,以至於魏延心中積壓不滿,為後期的反叛做了鋪墊。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魏延的反叛主要是和這個人的矛盾所致,那就是楊儀。前面我們說到魏延做人比較狂,性情極惡。因此很多人都避其鋒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更是與魏延勢同水火。有很多次魏延都拿刀作勢要殺了楊儀。可見兩人交惡之深。不過諸葛亮卻很重用楊儀。但為了蜀國大局,諸葛亮以及費禕等人也多次為二人調和。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重,竟然命楊儀、姜維等人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讓魏延斷後。在諸葛亮明明猜到魏延會有情緒。仍然告知楊儀等人:如果魏延不從,就隨他便。這就給楊儀提供了一個剷除魏延的機會。以至於有了後來楊儀上書說魏延謀反,加之劉禪親信又都傾向於楊儀,才最終導致魏延被逼得不得不反。從而落得個滅三族的下場。


一代名將被滅三族,除了自身原因,諸葛亮應是罪魁禍首


當時魏延被馬岱斬首之後將首級送至楊儀。楊儀竟然用腳踐踏魏延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作惡嗎?可見楊儀本人乃是一真小人。就連遠在江東的孫權都說:楊儀、魏延都是小人,有朝一日諸葛亮不在了,這兩個人一定成為禍害。諸葛亮的這種用人之道,導致了這場楊儀和魏延權勢之爭。從而導致蜀國氣數將至。魏延之死,可諸葛亮是罪魁禍首。蜀國滅亡,諸葛亮更是難辭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