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前幾年,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寫了萬字長文控訴父母,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中,他講述的很多細節在父母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王猛卻覺得和自己的自卑、內向性格有直接關係。為了報復父母,他12年不曾回過家,拉黑父母所有聯繫方式,與他們決裂長達6年。所以說,兒女都是債,你辛辛苦苦養大他一場,為他掏心掏肺,最後可能還會落得一生怨。


《奇葩說》有位辯手熊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過得不順遂、不愉快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不夠完滿、不夠出色?這個鍋,原生家庭可不背。”雖說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人生那麼長,有很多自我改造的可能性。就像阿德勒說的那樣,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見,原生家庭是很多人的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原生家庭問題?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本關於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問題的經典書籍。作者主要針對人生的前6年,從而圍繞著家庭角色、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這幾個主題展開探索,並手把手教我們拆解童年,從而更加了解真實的自己,逐步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他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被英國《泰晤士報》稱為“國民心理學家”。另有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在完成這部著作的過程中,奧利弗·詹姆斯送別了過世的母親,結婚並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告別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又創造了其他人的原生家庭。  


接下來,就讓作者帶著我們走進人生的前六年,去看看記憶深處的我們是如何與父母相處的,又是如何養成如今的性格特徵?

 

 

每個人都佔據不同的家庭角色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指出:父母會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編寫家庭劇本,雖說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長相、性別、排行甚至是愛好不同都會影響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但最後是由性別和排行決定我們的家庭角色。現在大家都提倡“男女平等”,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家庭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


在《都挺好》中蘇明玉就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在劇中,蘇母趙美蘭嫌棄蘇明玉是個女孩,從小就對女兒很嚴苛,讓她吃泡飯幹最重的活,卻把兩個兒子捧成金疙瘩。


她可以賣房子供大兒子出國,砸鍋賣鐵供二兒子讀書,卻不肯出錢供女兒讀清華大學,甚至讓她輟學打工養家,蘇母認為:“一個女孩子,上這麼好的學校有什麼用。”因為她覺得女孩子遲早要嫁出去,不像男孩可以待在家裡,給自己養老。

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武志紅在《圓桌派》裡曾談到這這個話題,他認為:中國文化都是在找媽,像《小蝌蚪找媽媽》《媽媽再愛我一次》,影視劇也多是“媽”的角色。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構造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嚴重的重男輕女,另一方面嚴重美化母親。


奧利弗·詹姆斯覺得男孩和女孩之所以受到的撫育不同,一部分是因為兩者天生就不同,如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存在。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們會根據一套性別刻板的印象來對待孩子,無論孩子的實際行為如何。比方說,父母會比較傾向於男孩子更擅長理科,女孩子擅長文科。即使有些女孩子可能更喜歡理科,成績也比男生優秀得多,但他們還是會給女孩選文科,因為這樣出來好找工作。


就像蘇母認為女孩子始終要嫁出去的,讀那麼多書也沒用,還不如把錢省下來給兒子用。由於蘇明玉從小就受盡了家人的冷落、忽視,她長大後就會變得很缺愛,沒有安全感。比如說:當她聽說媽媽其實也會想她,只是不肯承認的時候,她會馬上就心軟;當她看到爸爸害怕存摺上的存款被瓜分時,立刻就帶爸爸去買各種衣服。


但凡身邊的人對她說一兩句好聽的,做一兩件感動的事情,她就會恨不得把命都給你。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劇本里的角色會比較靠後,父母對女兒與兒子的撫育方式大有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原生家庭受害者大多數是女性的原因。


說完了性別,我們再來看看,不同的排行會如何影響我們在家庭劇本里的角色?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比起來,作為家裡的老大會更自信、強勢一些。在作者奧利弗·詹姆斯看來,家裡的老大通常會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聽話懂事,能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分擔家裡的重任,這是很多普通家庭長子的成長軌跡。


這樣的人長大後,如果自身足夠優秀,能夠幹出一番事業,那他們在弟弟妹妹面前會比較威嚴,喜歡擺大家長的架子,是家裡的一言堂。相反,如果他本身沒啥能力,卻又想擔起家裡的重任,就很容易變成愚孝,會給自己的小家帶來很多矛盾。


電視劇《都挺好》蘇明哲作為蘇家老大,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長子”, 他看上去有責任心,有擔當,又孝順,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蘇家的老大,我就應該怎樣怎樣”,哪怕自己打腫臉充胖子,也要背上這些責任,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後差點弄得妻離子散。在古代就有過類似的例子,如《二十四孝》裡有個叫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雖然這種例子比較殘酷,極端,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為各種愚孝毀了原本幸福快樂的家庭。

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長子在家庭劇本里佔據了重要的角色,父母希望這樣的角色能夠孝順、聽話。但更多時候,這只是他們的一種願望罷了。


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家庭劇本里的角色會一直跟隨著我們。不管我們在外面取得多大的成就,只要踏進了家門,沒過幾分鐘,我們就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成年後取得的成就和獨立被一掃而空,我們發現自己又在扮演小時候的那個角色了。


不同的撫育帶來不同的依戀模式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父母的撫育方式會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影響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用來解釋人際關係中的不安全感。他將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模式分為四種: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安全型依戀模式。


前三種統稱為不安全型,不安全型與安全型在人群中各佔50%。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年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能與人愉快地相處,在人際關係中有安全感。而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年人,會選擇完全迴避親密關係,性格比較多疑。在奧利弗·詹姆斯看來,兒童時期的依戀模式會滲透在成人後的人際關係模式中。現在,我們來看下這四類母親和孩子都會有怎樣的表現:


迴避型依戀

喜歡獨來獨往,不依賴別人,也不想被人依賴,覺得別人都帶有敵意,如果我們有事相求,肯定會被拒絕。長大後,我們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工作,基本上沒有社交生活,妥妥的宅男、宅女,工作狂,有很嚴重的社恐症。之所以會產生迴避型依戀,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和主要照顧者有很大的關係,大多數家庭的主要照顧者一般都是母親。


在3-9個月大時,這類型的母親喜歡自說自話,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判斷:嬰兒什麼時候需要進食或者睡眠,什麼時候需要安撫,而不是根據嬰兒發出的信號,做出相應的反應;在其他時候,她們可能完全忽視嬰兒的交流信號,或者識別不出這些信號。


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纏人型依戀

喜歡和別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如果被拒,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情緒上會比較衝動,經常伴有嫉妒、不滿和衝突。對愛人有著非常強烈的佔有慾,可能會使對方感到窒息,從而選擇逃離。比如說戀愛腦,可能是因為從小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會對另一半非常的依賴。如果對方沒有及時給出回應,他們就會覺得很不安,會給對方發起奪命連環call。


奧利弗·詹姆斯認為,纏人型依戀者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父母否定式的教育方式。母親很少主動搭理孩子,孩子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母親並不是非常投入,對自己很冷漠,沒有熱情。在童年期,如果長期與父母分離,也會成為纏人型依戀者。比如說,把孩子放到託兒所,或者留在爺爺奶奶家,成為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


混亂型依戀

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卻很難真心相信他人,害怕受到傷害。成年後容易患有精神疾病,與家人的關係非常緊張。奧利弗·詹姆斯認為,造成混亂型依戀模式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在童年期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雙親關係不和諧。作為母親,她會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又虐待或忽視孩子,這會讓孩子既想要靠近母親,把她當成安全的避風港,但又怕受到她的虐待,最終造成混亂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

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擔心獨處,也不擔心不被別人接納。想要形成安全型依戀者,就得有個敏感型的母親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需求。當她在孩子身邊時,她會很有興趣和耐心跟孩子互動,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


心理學家帶你走進記憶深處,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上提到,無論我們具有哪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交友偏好和人際關係。但我們的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的,她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重新被編輯。


重新改寫自己的劇本

原生家庭給每一個人的烙印是無法去掉的,它可能是你的助力,也可能是你的阻力,但是烙印僅代表過去,未來的道路是自己爭取的。當我們被原生家庭絆倒時,該如何爬起來呢?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提到,我們可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現在的生活。

對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我們可以跟親朋好友傾訴,以發洩心中的鬱悶。如果覺得有些事情不太適合跟認識的人聊,也可以選擇心理諮詢,他們會從專業的角度幫我們剖析自己,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你只有把心裡想說的都說出來,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又在害怕什麼?更多時候,我們會通過藝術活動來達到內省,比如寫作或繪畫。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大多數創造性的活動都包含著脫離現實的元素,利用幻想代替令人不快的真相,他認為,創造的內容往往可以追溯到作者的童年經歷。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有故事的人都喜歡寫作或繪畫,他們會把想要表達的情感都寫在自己的筆下,這也不失為抒發情感的一種好方法。


每個孩子出生下來就如同一張白紙,只有進入家庭系統的這個“染缸”才會被浸染,這張白紙該寫什麼,該塗什麼顏色全都由父母來決定,所以說父母的撫育方式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我們在這裡討論原生家庭,並不是為了責備父母,畢竟父母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因為年代、教育的侷限,他們也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對與錯。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好心態,一步一步去了解自己的前六年,通過了解童年的成長軌跡來改變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枷鎖,但只有直視自己內心,勇敢去探索童年經歷的人,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希望奧利弗·詹姆斯的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能幫助大家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