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教育和管理之前,先把關係搞好

教育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關係。至於說到如何貫徹正確的教育理念,還是第二步的事。

但是我們很多的父母,跳開了第一步,直接走到了第二步,不管孩子接受不接受自己的方式,不管孩子是否已經很反感自己,不斷地進行道理的灌輸,甚至責難、批評,最後弄得孩子更加逆反,於是教育的目的越發難以達到。

在搞教育和管理之前,先把關係搞好


同樣的道理,親人之間,或者單位同事、上下級之間,希望別人變得更好,是很通常的心態,然而如何達到實際的效果,而不是因為向別人提要求、屢屢責難別人而讓別人反感,也是有方法的。

《論語》上有這樣的告誡,“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意思是說,應當在取得別人的信任之後,才能使喚別人勞動,如果沒有取得信任,別人會以為你是在折磨自己;應當在取得別人的信任之後才能加以勸諫,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任,別人會把你的勸諫,認為是在誹謗自己。由此可見,說到管理或教育,一個“信”字,十分關鍵。

所以,人與人的交往,父母與孩子的交往,前提是建立良好的關係,要建立起信任。良好的關係,也意味著有關愛,有理解,有共鳴。有了情感的基礎,有了信任,接下來再進行更多的互動,就會順暢多了。

在搞教育和管理之前,先把關係搞好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對兒童進行的教育,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敬業樂群”,這裡的“樂群”,就是指的能跟其他人融洽相處,能團結人一起做事。

聽說華為公司有個文化,就是領導要經常掏錢請員工吃飯,大家時常聚餐溝通、交流心情,通過這些方式,建立了信任。

家庭裡面呢?也是同樣的道理。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這個“和”字,正是要家庭成員之間達到融洽,有良好的關係,這是家庭建設的第一步。許多夫妻和家庭成員,為了一些是非爭論,而損失了“和”這個最大的好處,實在得不償失。許多問題孩子,就是出在爭吵不斷的家庭。還有研究發現,家庭關係嚴重不和,也會影響到成員的身體健康。家庭不和,還會大大地破財呢。

在沒有太大原則性的問題上,先主動讓一步,包容一些,得到了“和”,讓家庭裡春風吹拂,而不是冷風陣陣,才是最自己和大家都最好的狀態。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性格有差異,對待事情的態度有差別,但是不妨礙“和”,可以做到“和而不同”。怎麼樣做到和而不同呢?體諒、包容別人的差異,而不是立即強迫別人跟自己一致。而且很多差異分歧,可以在良好的關係、相互理解體諒中,逐漸彌合。

有這麼個故事。有一對夫妻,丈夫非常喜歡吃榴蓮,但是妻子很討厭榴蓮味道。可每次妻子去水果店,都會主動買榴蓮給丈夫。買回來之後,丈夫每次吃榴蓮,都不在家裡吃,而是拿著榴蓮,到外面草地上大快朵頤,吃完之後,洗乾淨手,擦乾淨嘴,確定身上沒有榴蓮的味道,才回家。

這,就是一種相互體諒、和諧相處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