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又是一年五月一日,這個假期,也許你在陪家人聊天,也許你在和朋友出遊,你可能沒有留意身邊那些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來讀一讀這一封封勞動者的信,讀一讀他們的愛與堅守。

勞動者洪家光:

“奮鬥,就是努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洪家光是中國航發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特級技能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同時,他也是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從農村娃到大國工匠,洪家光的奮鬥故事被很多工友津津樂道。入廠後,洪家光發現一位老師傅的“切削內螺紋”每分鐘達1200轉,而他加工這個零件時卻只敢開到300轉,他虛心求教,拜師學藝,反覆練習,終於掌握了這門技術的精髓。為了解決工作中車床加工導致的鐵屑飛濺問題,洪家光茶不思飯不想地琢磨技術難點,感動了老師傅,把加工工藝做了精準的改良。20多年來,洪家光先後請教過10位師傅,各取所長,鑽研精進,解決了工作中的各種加工技術問題,技術、技能突飛猛進。實踐中,洪家光還善於創新,他綜合以往三種傳統進刀方法,自創了全新的“左右階梯進刀法”,減少了刀具的磨損,提升了產品質量和效率。如今,他一共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40多個技術難題,成為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張薇:

“靠雙手,

讓山區孩子們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臨近五一,中建裝飾集團海外裝飾雲南昭通、魯甸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市政工程現場總指揮張薇每天都帶隊在項目上做檢查,消毒殺菌,片刻不敢鬆懈。為緊盯施工進度,張薇每天都要沿著施工便道,在泥漿中深一腳淺一腳趕往工地現場巡檢。“8公里的施工道路一天至少要走兩趟。”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一個貧困大市。隨著全國最大的跨縣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一座座新房封頂,項目進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最後衝刺階段。該安置點建成後將提供上萬個物業、環衛等工作崗位,安置區內還配套建設了一座工業園,可提供大批就業崗位。 她說:“脫貧群眾天天走的不僅是一條回家路,更是一條脫貧致富路。我特別期待,看到貧困鄉鎮的1萬7千餘戶家庭、8萬餘名群眾踏上回家路。為了迎接他們,建設者們不捨晝夜奮戰一線,工期進度、質量、安全每一個環節,我們都不能有絲毫放鬆。”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程小憲:

“用我們的雙手,祛退病魔”

程小憲是中國電建水電十一局黃河三門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在疫情期間擔任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他妻子李豔是腫瘤科醫生,兩人都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如今已回到原工作崗位的他們,工作依舊繁忙,但是心裡很充實。“放心,這事我來幫你解決!”“你的化驗單有一點點小問題,今天我把藥再調整一下,會好起來的!”“得病了不可怕,現在治療方法越來越多,只要放鬆心態、好好吃飯、加強鍛鍊、聽醫生的話,就一定會好起來的!”這是程小憲面對病人時說的最多的話。最忙的時候,分不清白天還是夜晚。在方艙醫院,“防護服厚,悶氣,你先休息一會兒,我來”,他總是想盡辦法照顧隊友。下班回到駐地,程小憲還要組織隊員學習陸續印發的各種診療方案、防護知識。“絕不能讓一例重症患者在我們手裡耽誤!要嚴把出院標準,辦理出院要慎之又慎……” 他說,自己是醫護工作者,這都是本職工作,當醫生的,每當看到患者痊癒出院,“就覺得自己的努力是那麼有意義!”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嚴三媛:

“是勞動,讓我相信即使身處黑暗,也能追求光明”

1989年,19歲的嚴三媛患上繼發性青光眼後雙目失明,從此墜入黑暗世界。短暫消沉後,她走上學習中醫推拿的道路,逐漸小有名氣。為了幫助更多盲人融入社會,2000年,嚴三媛創辦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家盲人推拿按摩院,7年後,又創辦無錫好輕鬆盲人推拿按摩有限公司。多年來,公司累計安置千餘名盲人就業,幫扶50多名盲人成功創業,向社會愛心捐款60餘萬元。2019年5月16日,嚴三媛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代表全國8600萬殘疾人在人民大會堂發言,講述自己的奮鬥故事。“幫殘疾人擺脫貧困,光靠捐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是要靠勞動、教本事,這樣他們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她說:“是勞動和奮鬥,讓我有底氣確信,即使身處黑暗,也能追求光明。”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李世界:

“勞動,讓我成了一個

‘有出息的人’!”

2019年國慶至今,武警北京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四中隊戰士李世界始終堅守在巡邏車駕駛員崗位上。疫情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李世界和戰友們在做好防護工作的同時,在崗位上恪盡職守。巡邏工作單調、辛苦,但李世界總是樂呵呵的,在他看來,“勞動”和“奮鬥”並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立足崗位,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為人民服務”融入血液。他說:“身為軍人,有三件事不能避:為民犧牲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姜魯紅:

“用雙手,拓展幸福空間”

姜魯紅是中建八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非主基地航空公司生活服務設施工程項目的建設者,機場已開始運營,而他和工友們仍奮戰在為機場員工提供輪班宿舍、生活服務與職工食堂等生活保障場所的建設工作中。從停車樓及綜合服務樓項目部,到非主基地項目,再到參與地下人防工程建設,今年,是他參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項目建設的第五個年頭。他說,“用雙手拓展幸福空間,就是我們建設者的使命。”今年五一,姜魯紅不準備回家,因為他負責的項目是機場為數不多的在建項目,最近在進行二次結構砌築、外立面幕牆安裝、機電安裝、裝飾裝修等施工。受疫情影響,工期延誤,他們準備在小假期裡補回來。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趙文嬌:

“奮鬥讓我們改變命運”

河北省固安縣第一中學高三化學老師趙文嬌今年第一次帶高三生,除去每週的測試外,一週有18節課。今年,她和同學們一起在校園過五一勞動節。對於她的學生而言,趙文嬌是老師,更是朋友。同學們把煩惱向她傾訴,她會熱心給孩子們建議。開學之後,為了學生的安全和教學工作的開展,她和同學們一起住進了宿舍,每天在辦公室備課、判卷、歸納重難點,到教室上課為學生答疑解惑,回宿舍繼續備課到深夜。翻開學生的錯題本,她給學生的留言字跡娟秀:“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奮鬥讓我們改變命運”。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楊佳:

“用汗水澆灌收穫,

以實幹篤定前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首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楊佳15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19歲大學畢業留校任教,29歲時卻不幸失明。身為老師的她,在最低谷的時候找到自己的老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現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外語教研室主任、“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求助。李佩的丈夫郭永懷為我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殫精竭慮,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飛機失事的一剎那,他跟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這是一個將生命置之度外的壯舉。就是因為這個舉動,夾在兩個人身體之間的絕密文件得以完好無損,可兩個人的身體再也無法分開,只能合葬。李佩唯一的女兒郭芹也被病魔奪去生命,一家三口只留下李佩一人。“可李佩先生還在教學,下雪天,她還在義務給博士生補課。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她?老師的崇高信念和人格風範給我溫暖、給我力量。我別無選擇,只有面對現實、選擇堅強。”楊佳堅定地說,“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活著,就應該活出尊嚴,活出希望,更活出愛,這就是李老師教給我的。”2000年,楊佳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成為該院有史以來唯一一位來自國外的盲人學生。後成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校友成就獎2011年度唯一的得主。回到講臺的她,以“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的人生信條,感染著更多的國科大學子拔節向上、逐夢前行。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勞動者王曼格:

“相扶相伴的美好,就藏在日復一日的並肩的奮鬥之中”

王曼格是三峽集團基地旅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員工,她的丈夫高明是武漢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在武漢天河機場駐守著國門,全力阻止境外疫情輸入,執行防疫物資運輸出入境保障任務,守衛祖國人民安全。夫妻二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在疫情期間曾兩個多月沒有相見。“向你彙報下我這邊的情況,勤務防護全面,營區物資充足,執勤之外的時間,我會按時吃飯,每天鍛鍊。不用太擔心我,一切都好。快要復工了,你要慢慢調整作息,保證元氣滿滿地回到工作崗位……”疫情期間,王曼格用一封家書表達思念與鼓勵,高明的回信讓遠在外地對自己掛心不已的妻子感到安心。互相支撐,彼此守望。如今王曼格已全身心投入到復工復產、提質增效的工作中來。他們的堅持,讓人相信,相扶相伴的美好,就藏在日復一日並肩的奮鬥之中。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他們的面孔也許不被人熟知,他們的付出也許鮮有人看見。然而,平凡崗位,不凡堅守,每一個勞動者都值得我們銘記。技術工人、教師、醫護人員、邊檢民警、建設者……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餐風飲雪、夙夜奔忙的守護,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的奉獻,才使千家萬戶安享溫暖、健康和幸福。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作生命的必要。”你、我、他,都是勞動者,都是千千萬萬不懈奮鬥的中國人中的一個。“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希望廣大勞動群眾堅定信心、保持幹勁,弘揚勞動精神,克服艱難險阻,在平凡崗位上續寫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的回信中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朝氣蓬勃的新時代正在我們面前展開,這偉大的時代屬於每一位奮鬥者,也不會辜負每一位奮鬥者。致敬,每一位辛勤奉獻的勞動者!加油,每一位努力奔跑的奮鬥者!

記者:張瑞玲 楊月

策劃:周偉 王岑予 楊月

文案:楊月 張瑞玲 王成懋(實習) 陳璐(實習)

播音、剪輯:張琦敏(實習)

設計:石雪潔(實習)

編輯:梁明子(實習)

通訊員:王秀芸 姜潤邈 龔家卉 李智 曲雯倩 韓伶娟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

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

中國人的故事 | 讀榜樣家書,致敬勞動者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複核:王海

©中國青年網出品(ID:youthzqw),轉載相關文章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