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近日,鄭州203路公交車上,一名9歲女孩因坐反車哭泣,還好遇見好心的公交車司機,幫助女孩聯繫到了媽媽。

接到女孩的媽媽說:“女兒上補習班,由於當天忙沒時間接,想讓她獨自坐車回家鍛鍊一下,結果沒想到,女兒真的找不到家了。”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這條新聞引起了熱議。

這也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我們小區裡有個爸爸,也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給3歲的孩子製造挫折,讓他獨自上電梯回家,爸爸在一邊電梯同時上樓。

由於中途有人按了電梯,但沒人上電梯,孩子就以為到了,其實孩子並沒有在自家的樓層出電梯,孩子一直敲門沒反應,無助的3歲小男孩一個人在黑暗的樓梯口哭泣。

難以想象一個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3歲孩子,面對漆黑的過道他內心有多無助和恐懼。我相信這9歲的孩子,面對自己坐反車,她同樣也是無助和恐懼的。所幸3歲孩子被爸爸找到,9歲女孩也在公交車司機的幫助下聯繫上了媽媽。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家長認為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就能“72變”,希望孩子挫折教育一蹴而就。但事實上,這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這是對孩子的“折磨”。

很多父母跟以上孩子的父母一樣混淆了“挫折教育”的概念,一味地給孩子製造困難,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膽小等現象就會隨之出現。

什麼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讓她擁有解決辦法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積極面對挫折、化解挫折,而不是累加挫敗感。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父親教會孩子積極面對挫折

比如孩子在比賽中輸掉了比賽,我們就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還沒你厲害呢,這次雖然輸掉了比賽,但是沒關係,我們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敗的,爭取下次取得好成績,媽媽相信你可以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講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所以,我們的重點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處理挫折。讓他意識到:世界期待他有所成績。

錯誤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習得性無助”,而不是“習得性快樂”。

父母挫折教育運用的不當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甚至自信心受到傷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1975 年塞裡格曼(Seligman)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們把大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實驗一段時間後,進行第二階段的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心理學家發現,第二組的學生會很快的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去,從而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的學生一直留在原處,卻意識不到要移到另一個箱子上。

◎塞裡格曼又進行了第三階段的實驗: 他要求學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結果表明,在前面試驗中產生無助感的第一組學生很難完成學習任務。

這三階段的實驗有力的證明了“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的存在它對學習的影響:在經歷了某種挫折或者困難證明自己無能後,人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都會表現消極。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遇事就消極的孩子

當孩子經常經歷你製造的挫折和失敗以後,你就會發現,他們開始尋找理由為自己解脫:“我沒有讀書的料”或“我沒有好好複習,才考成這樣的”,“我現在還小”或“這個我不會”。

這就說明,孩子外在的挫折,變成了他們內在的“習得性無助”,他們開始逃避,不想解決問題。而不是“習得性快樂”,樂觀的去面對挫折,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任何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可以遇到挫折,有道是“人間沒有不凋謝的花,世上沒有不曲折的路”。媽媽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對挫折,把挫折看做是前進道路上必經的關口,從而增強心理的韌性。

  • 首先,教孩子利用“ABCDE模式”,反駁自己悲觀的想法,積極面對挫折。

當孩子遇見挫折的時候,往往是被自己悲觀的想法所打倒。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有效地反駁自己的悲觀想法,改變孩子受事件打擊時的反應,讓孩子變得更加朝氣。

曾經看過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幸福》,裡面他所說的“ABCDE模式”恰好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在面對挫折、困難有悲觀想法時,利用“ABCDE模式”去反駁它,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ABCDE模式

“ABCDE模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

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

D(disputation)代表反駁,

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

前面三步"ABC",是提升孩子的情緒覺察能力。

情緒覺察能力是指個體能覺察自己當前的情緒是什麼,以及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因為某件你不知情的事情感到悲哀、憤怒或害怕時,不要急於抑制孩子的情緒,而是要跟孩子一起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的情緒不好的。

"D(反駁)",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所有的品質都可以改變的,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自己的個性等是固定不變的。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反駁悲觀想法的方式,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E(激發)”,在孩子成功反駁了自己悲觀的想法後,他就不再相信它們,這時往往會激發出很多好的想法。

比如,最近朋友的孩子不願意去上幼兒園了,當朋友問到5歲的女兒為什麼不願意上幼兒園時,她女兒說:“因為我做錯了一件事情,老師就特別兇的說我,小朋友還搶我的玩具,老師和小朋友都不喜歡我。

朋友的女兒面對的挫折是老師太兇,小朋友搶玩具,所以她選擇了逃避的方式,不去上幼兒園。

當孩子也遇到這樣的挫折時,父母不用著急,我們就可以嘗試利用“ABCDE模式”讓孩子來複盤這個問題。

A(不好的事):老師因為自己做錯了一件事情而特別兇,小朋友還搶自己的玩具。

B(想法):老師和小朋友都不喜歡我

C(後果):我很害怕、很難過,所以不想去上學了。

D(反駁):老師兇是因為自己破壞了規則,而且老師也不僅僅是兇我一個人,對於破壞規則的小朋友,老師都會嚴厲批評。小朋友也想玩玩具,如果沒有經過小朋友的允許,小朋友肯定會搶回去的,並不是他們不喜歡我。

E(激發):雖然老師有時會表現很兇的樣子批評破壞規則的人,但我可以去上學,只要遵守規則老師和小朋友都會喜歡我的。

無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孩子小學生等,父母都可以嘗試利用“ABCDE模式”引導孩子反駁悲觀想法,改變孩子思維模式,積極面對、處理挫折。

  • 其次,父母要正確看待挫折。

心理學家說,孩子是通過失敗來學習的,經歷過挫折、困難,孩子才能夠有所領悟,獲得成長。

就像剛才朋友的女兒回來告知朋友說,不想上幼兒園了,覺得老師太兇,小朋友搶玩具。很多父母聽到孩子的描述首先怪罪的就是學校,認為幼兒園不好,老師不好。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遇到挫折,而不是讓孩子在挫折中領悟和學習。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在挫折中領悟與學習

父母這時就要正確看待孩子所遇到的挫折,生活中雖然無需附加挫折,但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經歷自然挫折。父母要敢於讓孩子遇見挫折,放手,讓孩子去接受挫折的存在。

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實孩子在遇見挫折到處理挫折這過程中,孩子會調用內心深處的“自我幫助系統”來協助自己處理挫折與失敗,從中得到各種各樣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從而使稚嫩的“羽翼”漸進豐滿。

心理學家們指出,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長。孩子接受挫折就是成長!

所以父母不僅要正確看待孩子面臨的挫折,還要鼓勵孩子勇於面對挫折,面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面對黑夜、風暴、飢餓、意外等挫折。”

  • 最後,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媽媽不能置之不理,採取“無視”態度或者指責、遍罵孩子,而應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採取正確的方法戰勝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觀?別急,“ABCDE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反駁悲觀

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適時地扶他一把,給予鼓勵,才能幫助孩子學會忍受暫時的焦慮與不安,加強對困境和壓力的容忍力,並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困難。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

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才是孩子對抗挫折的最大動力。

真正的挫折教育,也許正是父母給予的愛、鼓勵和理解,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出現在她身邊,跟孩子一起戰勝挫折。相信這樣,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