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近日,郑州203路公交车上,一名9岁女孩因坐反车哭泣,还好遇见好心的公交车司机,帮助女孩联系到了妈妈。

接到女孩的妈妈说:“女儿上补习班,由于当天忙没时间接,想让她独自坐车回家锻炼一下,结果没想到,女儿真的找不到家了。”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这条新闻引起了热议。

这也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们小区里有个爸爸,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给3岁的孩子制造挫折,让他独自上电梯回家,爸爸在一边电梯同时上楼。

由于中途有人按了电梯,但没人上电梯,孩子就以为到了,其实孩子并没有在自家的楼层出电梯,孩子一直敲门没反应,无助的3岁小男孩一个人在黑暗的楼梯口哭泣。

难以想象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3岁孩子,面对漆黑的过道他内心有多无助和恐惧。我相信这9岁的孩子,面对自己坐反车,她同样也是无助和恐惧的。所幸3岁孩子被爸爸找到,9岁女孩也在公交车司机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妈妈。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家长认为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就能“72变”,希望孩子挫折教育一蹴而就。但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这是对孩子的“折磨”。

很多父母跟以上孩子的父母一样混淆了“挫折教育”的概念,一味地给孩子制造困难,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没有了安全感,胆小等现象就会随之出现。

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让她拥有解决办法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积极面对挫折、化解挫折,而不是累加挫败感。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父亲教会孩子积极面对挫折

比如孩子在比赛中输掉了比赛,我们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还没你厉害呢,这次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是没关系,我们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失败的,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讲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所以,我们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挫折。让他意识到:世界期待他有所成绩。

错误的挫折教育让孩子“习得性无助”,而不是“习得性快乐”。

父母挫折教育运用的不当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把大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实验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心理学家发现,第二组的学生会很快的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去,从而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的学生一直留在原处,却意识不到要移到另一个箱子上。

◎塞里格曼又进行了第三阶段的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结果表明,在前面试验中产生无助感的第一组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这三阶段的实验有力的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的存在它对学习的影响:在经历了某种挫折或者困难证明自己无能后,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会表现消极。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遇事就消极的孩子

当孩子经常经历你制造的挫折和失败以后,你就会发现,他们开始寻找理由为自己解脱:“我没有读书的料”或“我没有好好复习,才考成这样的”,“我现在还小”或“这个我不会”。

这就说明,孩子外在的挫折,变成了他们内在的“习得性无助”,他们开始逃避,不想解决问题。而不是“习得性快乐”,乐观的去面对挫折,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以遇到挫折,有道是“人间没有不凋谢的花,世上没有不曲折的路”。妈妈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挫折,把挫折看做是前进道路上必经的关口,从而增强心理的韧性。

  • 首先,教孩子利用“ABCDE模式”,反驳自己悲观的想法,积极面对挫折。

当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往往是被自己悲观的想法所打倒。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有效地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改变孩子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让孩子变得更加朝气。

曾经看过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里面他所说的“ABCDE模式”恰好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挫折、困难有悲观想法时,利用“ABCDE模式”去反驳它,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ABCDE模式

“ABCDE模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

C(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

D(disputation)代表反驳,

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

前面三步"ABC",是提升孩子的情绪觉察能力。

情绪觉察能力是指个体能觉察自己当前的情绪是什么,以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因为某件你不知情的事情感到悲哀、愤怒或害怕时,不要急于抑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要跟孩子一起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的情绪不好的。

"D(反驳)",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发现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所有的品质都可以改变的,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个性等是固定不变的。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反驳悲观想法的方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E(激发)”,在孩子成功反驳了自己悲观的想法后,他就不再相信它们,这时往往会激发出很多好的想法。

比如,最近朋友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当朋友问到5岁的女儿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她女儿说:“因为我做错了一件事情,老师就特别凶的说我,小朋友还抢我的玩具,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我。

朋友的女儿面对的挫折是老师太凶,小朋友抢玩具,所以她选择了逃避的方式,不去上幼儿园。

当孩子也遇到这样的挫折时,父母不用着急,我们就可以尝试利用“ABCDE模式”让孩子来复盘这个问题。

A(不好的事):老师因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情而特别凶,小朋友还抢自己的玩具。

B(想法):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我

C(后果):我很害怕、很难过,所以不想去上学了。

D(反驳):老师凶是因为自己破坏了规则,而且老师也不仅仅是凶我一个人,对于破坏规则的小朋友,老师都会严厉批评。小朋友也想玩玩具,如果没有经过小朋友的允许,小朋友肯定会抢回去的,并不是他们不喜欢我。

E(激发):虽然老师有时会表现很凶的样子批评破坏规则的人,但我可以去上学,只要遵守规则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喜欢我的。

无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孩子小学生等,父母都可以尝试利用“ABCDE模式”引导孩子反驳悲观想法,改变孩子思维模式,积极面对、处理挫折。

  • 其次,父母要正确看待挫折。

心理学家说,孩子是通过失败来学习的,经历过挫折、困难,孩子才能够有所领悟,获得成长。

就像刚才朋友的女儿回来告知朋友说,不想上幼儿园了,觉得老师太凶,小朋友抢玩具。很多父母听到孩子的描述首先怪罪的就是学校,认为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好。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挫折,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中领悟和学习。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在挫折中领悟与学习

父母这时就要正确看待孩子所遇到的挫折,生活中虽然无需附加挫折,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经历自然挫折。父母要敢于让孩子遇见挫折,放手,让孩子去接受挫折的存在。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孩子在遇见挫折到处理挫折这过程中,孩子会调用内心深处的“自我帮助系统”来协助自己处理挫折与失败,从中得到各种各样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从而使稚嫩的“羽翼”渐进丰满。

心理学家们指出,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孩子接受挫折就是成长!

所以父母不仅要正确看待孩子面临的挫折,还要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 最后,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妈妈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态度或者指责、遍骂孩子,而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就悲观?别急,“ABCDE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反驳悲观

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适时地扶他一把,给予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忍受暂时的焦虑与不安,加强对困境和压力的容忍力,并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困难。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才是孩子对抗挫折的最大动力。

真正的挫折教育,也许正是父母给予的爱、鼓励和理解,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跟孩子一起战胜挫折。相信这样,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