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頭條影視檔案館#

法理與人情,似乎從來就是一個駁論。千百年來,有人支持著“以刑法之嚴,立王道之威”的嚴刑厲法,也有人支持著“極端的法,就是極端的不公”的以情執法,但無論何種觀點,都離不了法律的桎梏。

電影《我不是藥神》,就是在講述這樣一個法理與人情的駁論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人物群像描繪

影片在敘述中多次對病人群體進行了群像展示,兩次病患群的鏡頭是對病人最直接的寫照,他們努力的生活,向著美好的方向不斷髮展,不願放棄一絲的生機。第一次展示直接寫出了病人群體的龐大,而第二次出現,則充分體現了病人們對生的渴望。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他們在群中瘋狂的下訂單,一條一條的記錄都在無聲卻有力的傾訴著他們想要好好生活的心願。此外,病人的抗議運動也是一次群像描寫,他們一面抵抗著病痛的襲擊,一面還要對抗高昂的藥價,即使自己在兩座大山前如此渺小,但他們也依舊在努力地為自己爭取一畝三分地。它向我們昭示著底層人物在病痛和天價藥之前的無奈,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悲惋。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敘事結構

影片保留了真實事件中的與正向價值相關的部分進行拍攝,同時在影片前半部分加入喜劇元素,讓影片將現實主義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用喜劇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影片曹警官和程勇之間從疏離到諒解的一個過程,正是我國當前執法者在執法中與民間造成裂隙,並最終消除裂隙的一個真實寫照。影片在不破壞現實主義原則的前提下大面積的反應了我國當前的國內情況,無論是批判還是讚頌,影片都對其進行了詳盡的描寫,無論是我國醫藥制度的問題,還是法理與人情的衝突,都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淋漓盡致,成為了影片的一大亮點。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視聽語言

影片在視聽語言上的獨到選擇也為影片增加了更多的閃光點。他在拍攝中大量使用手持攝影,用鏡頭的晃動來表達出主人公程勇的不安,鏡頭的晃動彷彿一顆努力跳動的心臟,它努力的為自己,為病人們跳動,讓主人公內心的良善展露無疑。此外,影片大量使用中近景鏡頭,讓我們可以直觀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藉此來判斷人物的情感表達,同時中近景能夠淡化影片的背景,以達到突出主要人物和人物故事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程勇第二次到達印度時,一個很大的溼婆造像在街上來回移動,這是印度人民在面對病痛時的信仰,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但即使造像再精美,最終治癒人民的還是科學。而這樣一個小的細節也更加堅定了程勇為了病人走私藥物的內心,讓他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藥神”。

主題內涵

影片借程勇走私藥物救人為契機,深刻地挖掘了人性中的光輝與溫暖,向我們昭示著人性本善這一古老但不過時的真理。程勇第一次走私是為了利益,所以他會在面對張長林的威脅時急流勇退,轉而變成一副大款模樣。但他第二次走私,則是真真切切為了病人而做出的選擇。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朋友的死使他受到了刺激,當他坐在醫院長凳上時,陽光打在他身上,讓他在順光拍攝的鏡頭中完成了這次抉擇。此後,他不計本利地為病人買藥,身上所展現出的人性的光輝也越來越耀眼。當然,影片中流露出人性的地方,不止程勇一個人。病人隱瞞程勇的行蹤,是病人們人性光輝的閃光時刻。警察曹斌的同情和釋放,是曹斌作為一個執法者的溫暖。

小結

有人說,最耐人尋味的悲劇往往是善的衝突。的確,在影片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反派,每個人似乎都情有可原。影片用笑淚與共的方式將我們平時不常接觸的善良拉到了我們願意接觸的層面,這樣的善良鋪開以後,或許一切改變都有可能。

《我不是藥神》寄託在商業戲劇下的文藝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