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年人,沒有存款,真的很慌”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大家好,很高興與你們一起分享這個問題

俗話說生容易、活不容易,生活不容易。這個是成年人的普遍現象,如果沒有存款,生活中的各種需求不能解決,從個人的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和家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經濟實力來支撐,如果沒有存款,一定會心理很慌,這是必然的事情。

為什麼沒有存款?,原因有很多,如下幾點可以參考

1、隱形貧困人口

月初了,你是不是在計算發工資的日子,畢竟還花唄的日子快到了,再不然,信用卡也該還了吧。

每月月底回想起來,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沒買,但卡上的錢莫名其妙就沒了。

也許你收入不低,可就是為什麼每個月就是存不下錢?這是什麼鬼?錢都哪兒去了?

有人說了,我存不了錢的原因是因為,30歲買不到20歲的快樂,一輩子只有一次,我要現在就快樂。

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但超前消費和眼前的快樂不一定是一回事。通常這類人最後都成為了“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是指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一類人。

他們在朋友圈裡曬在各地旅遊的照片,用著最新款手機,衣服都是大牌的。時不時去高檔餐廳吃大餐,但其實並沒有什麼存款,甚至還有負債。

他們有賺錢能力,但又迅速把錢花了出去。但這類人通常賺錢的能力趕不上花錢的速度。

這個詞,或者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是歸結於“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樣一種消費觀的流行。

表面上活的花枝招展,打卡網紅餐廳,健身買私教,經常出國旅遊等等富裕生活,看起來彷彿是已經與紐約上東區接軌的腔調人生。

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光鮮靚麗的,實際背後在吃土。過著月初黃世仁,月底楊白勞的苦逼日子。

隱形貧困的惡性循環是,掙得越多,花的也越多。他們頭上總是飄浮一道聖光——再不買就虧了!

明明工作好幾年,工資也不低,但銀行卡里積蓄寥寥,欠馬爸爸的錢始終是心頭一根刺。

窮,是真的。

2、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也是奇葩

口紅500元?買它!運動鞋5000元?買它!騰訊會員15元?

"可以借我個會員嗎?”

“借我一個會員唄!”

一個85後隱形貧困人口發言。

實現財務自由總是遙遙無期,培養出自己的財物安全感就夠了。

保持工作、掌握幾門技能、買一份商業保險、每年拿出收入的15%-20%作為儲蓄,剩下的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由於生活總在持續創造與盡情消費,所以人間無所謂值得不值得。

即便不存在超前消費這些行為的人也有很多存不了錢的。

"不是我不存錢,是我沒有錢可以存。”

3、存款在於計劃和方法,要改變思維方式

對於存款這方面,很多人有一種誤區,

收入-支出=存款。

正確的做法是:

收入-存款=支出。

先計劃存款多少,剩餘的錢就是每月的花銷。

我一朋友,她每個月有固定存款,剩下的就是她的花銷,如果遇到非常想買的物品,先看預算還剩多少,如果超出了,就先存著,先攢著,等下個月再買。

同樣工作兩年,她存款4萬,我欠債5000。

可能許多人不在意存款,但是沒有存款,不能說辭職就辭職,辭職了沒有錢就只能啃老。

想去旅遊,只能想想。

因為沒錢,想買一件喜歡的物品,價錢偏高都買不了,咬牙買了的後果就是,縮衣節食,當發生意外了,身無分文全靠借。

沒有存款,在某種意義上真的會很沒安全感。一個成年人沒有存款,真的會慌的!

芬利·鄧恩說過:“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沒有錢嗎?你沒錢,是因為你不是發自內心的地熱愛錢,錢這種東西是不會屈從於這種不專一的人。”

我們都熱愛錢,但我們依然沒錢。

成年人後的你們,現在擁有多少存款?

不知道我與大家分享的:一個成年人沒有存款,真的會很慌,這個問題你們會有同感嗎?

"一個成年人,沒有存款,真的很慌”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