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姜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情英雄,這位文武雙全的羌人英雄真可謂生不逢時。

建興六年姜維的降蜀可以說是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這一烏龍事件導致姜維投漢,莫名其妙背上了投敵的罵名,這一背就是一千多年。

天水太守馬遵見治下各縣紛紛投蜀,便以為姜維已然投漢,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亡上邽。

一頭霧水的姜維其後不得入城,率領所部前往根據地冀縣,冀縣守軍也不接納姜維進城,無可奈何的姜維弄假成真,投降了出祁山的諸葛亮。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彼時的蜀中無有大將,諸葛亮的手下人才極度匱乏,而姜維是曹魏麾下才華橫溢的軍事首領,年僅27歲的姜維一入蜀便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對姜維大加讚賞"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姜維"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諸葛亮完全是將他當作自己的軍事接班人來培養的。

姜維在諸葛亮手下由奉義將軍、當陽侯一路升到中監軍、徵西將軍,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諸葛亮之所以選取姜維當作他的接班人是有著深刻背景的,蜀漢此時已經是魏蜀吳三國最弱的一個,在西漢遺留下的十三個刺史州部中,蜀漢僅僅佔有一個。

而當時天下的人口數量為770萬左右,蜀漢只有80萬左右的人口,人力、物力、財力都僅僅佔天下十分之一左右的蜀漢,要完成興復漢室的理想真是難於上青天。

孟達、關羽、劉備等人的失利,使得諸葛亮慎之又慎,他選擇以隴右為根據地,穩紮穩打步步推進。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在這樣的速度之下,諸葛亮深知自己很難支撐到北伐勝利的那一天,合適的繼承人問題相當迫切。如若馬超還活著,那麼這個繼承人必定是馬超,但是馬超已經先一步去世,姜維成為了綜合考量之下最合適的人選。

其一,姜維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他原本就是魏國陣營中強大的國防人才;

其二,姜維有著興復漢室的情懷,這一點和諸葛亮等人是不謀而合的;

其三,姜維是馬超之後的又一位羌人首領,在涼州地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而涼州則是諸葛亮勢必拿下的地方。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涼州表面上仍是曹魏領地,但實際上馬超在此地深耕細作多年,曹魏對此地的控制極為薄弱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涼州兵馬充足,拿下涼州之後便可以直取漢中,而後再攻下南中、蜀中等地,蜀漢便可以扭轉弱勢,與曹魏正面交鋒。

姜維與諸葛亮在戰略上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姜維在諸葛亮時候並沒有完全成為他的接班人,諸葛亮在臨終之時將自己的權力劃分為了兩部分,姜維從此就開始了自己將近30年的悲情生涯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建興十二年,諸葛孔明病逝於五丈原,姜維和楊儀二人從前線撤回成都。

蔣琬、費禕二人成為了諸葛亮政治上的繼承人,而姜維在許多決定上都要受制於他們

姜維自延熙元年劉禪繼位開始,艱難地完成了數次北伐,"連接羌胡,西和諸夷"是諸葛亮的遺志,姜維堅定不移地貫徹了這一基本國策。

費禕等人是頗為守舊的保守派,掌握了軍權的他們每次派給姜維的人馬都在一萬以下,這使得姜維相當被動,北伐的進程相當緩慢。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費禕遇刺以後宦官黃皓專權,姜維此後接受了郤正的建議前往沓中屯田,此次退避姜維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個是增加蜀漢的經濟實力

第二個顯然是最重要的,離開朝中的政治勢力,以免受到迫害。

姜維的想法是好的,但無奈的是他的主子太不爭氣了,鄧艾在姜維走後馬上佔領了成都,被俘獲的後主劉禪眼睛都沒眨就投降了,蜀漢就此滅亡。

在劉禪投敵之前,姜維正在劍閣與鍾會死磕,眼看就要獲得勝利而得知劉禪投降,只能就此作罷。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姜維人生最悲壯的時刻是在鍾會手下,他想借助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去瓦解駐紮在蜀中的魏軍,從而實現蜀漢"復國"的大業。

鍾會對姜維頗為喜愛,不僅沒有剝奪他的兵權,還歸還了蜀軍的印號節蓋給姜維。

姜維瞄準了這一點,加上鍾會對攻入成都的鄧艾極為不滿:

自己在劍閣和姜維死磕,接受劉禪降書的只有鄧艾一個人。

在姜維的唆使之下,鍾會密告鄧艾謀反,鄧艾被司馬昭罷免押解回京,姜維的下一步行動開始了。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鍾會在姜維的說服下決定扶植蜀國,他徹底倒戈立劉禪為皇帝,開始準備對抗魏國。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裡面記載,姜維在目睹了這一切之後滿懷希望,他寫了一封信給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然而可惜的是,司馬昭提前得知了消息,立馬派遣大軍進蜀壓制鍾會,加上鍾會的婦人之仁導致蜀中魏將反水,最終鍾會被胡淵舊部所殺,而目睹這一切的姜維在蜀宮門前拔劍自刎,時年63歲。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延續了將近30年,不得不說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他深知蜀國當時的實力已經支撐不住大規模的戰爭,但是蜀漢軍事又不能徹底疲軟,他只能一方面重用姜維,一方面又用朝中文臣壓制他。

20多年間姜維一共發起了11次北伐,大都戰績平平無有收穫,但是他的北伐畢竟使得曹魏不敢輕易吞併蜀國,在蜀國外部維持了相對的穩定。

而朝中文臣鼓勵經濟發展,使得蜀漢在後期成為相當富庶的地區,歷經戰亂的蜀漢百姓過上了數十年的穩定生活,這也是諸葛亮在臨終之前最後的仁慈吧。

諸葛亮把姜維選作接班人,臨終前卻不重用他,30年後證明他的遠見

可惜的是蜀國的君主劉禪輕信宦官之言,導致君臣之間的離間,最終給了司馬昭可乘之機。

而劉禪在成都輕易投降鄧艾,更是蜀國最為恥辱的時刻,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毀於一旦。

姜維這個悲情英雄,後世給他的評價相當不公平,這也是歷史的一種無可奈何吧。

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都是人類最擅長的東西,失敗的人怎麼可能奢望公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