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當前教育越來越不提倡“死記硬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此同時,“知識無用”的說法也被越來越多人提及。學習是為了什麼?“無用的知識”要不要學?什麼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哈佛大學教授、美國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戴維·鉑金斯認為,現在課堂上學習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好知識”,而真正的學習,是學習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並加以實踐運用。摘編 | 孫康寧 編輯丨李臻
“你們為什麼而學習?”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生涯中,老師和家長都在不斷地給我們灌輸學習的重要性。從一年級時就開始喊的口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高中時要求必背的古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之類,彷彿都是一遍遍地在給孩子強行“洗腦”:學習是必要的。
但是,你真的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嗎?當然,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的老師總是給出一些敷衍的回答,比如“因為這是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或是“因為這是考試的重點。”而當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鉑金斯這樣問他的學生的時候,卻被學生反將了一軍:“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這個?”
學生會發出這樣的疑惑,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看到眼前的學習所具有的實際意義,至少是沒看到對他們自身而言所具有的意義。 他們希望看到今天學習的知識是未來所需要的,或者能夠明顯地有助於他們過上理想的生活。
面對我們現在教課書上呈現的內容,學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正常。仔細想想我們自己讀書的時候學的那些知識,比如細胞有絲分裂的複雜步驟、義和團運動的細節或是多元線性迴歸方程,是不是畢業以後就都拋到腦後了?
戴維·鉑金斯不僅是哈佛大學就業研究生院的一名資深教授,他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致力於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創意與人類學習等相關議題。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中,他嘗試為大家分析解答了這個問題。
尷尬!原來我們一路學習的都是“應當知道的好知識”
與以上學生的疑惑相對應的,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其實,這向來是人之為人的核心要義。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得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讓知識在一代代人之間得以分享、積累和延伸,也讓如今的人們能夠在星巴克享用一杯用產自大洋彼岸的咖啡豆烹製的咖啡。
然而,在常規的課程中,大量事實、觀點所具有的生活價值參差不齊。比如,二次方程,《代數》第一冊中常見的傳統學習內容,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幾乎所有人都學過二次方程,但只有相對較少的人在日後的生活中使用過二次方程,而幾乎沒有人會在教育之外的場合使用它。
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這個內容之所以在學校教育中長存,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下一代教師學會它、並繼續傳授它。而它卻似乎根本沒有什麼現實的生活價值!
對此,許多數學老師會申辯說,學習二次方程的真正目的是為培養數學思維能力,鞏固數學思維的嚴密性。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為何不雙管齊下,在設置課程時,安排既有可能在學生今後的生活中發揮作用,也有可能開發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內容?例如,教授更多的統計與概率知識,藉助這類內容以及其他比二次方程更能夠帶來廣泛回報的內容來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思維。
當然,這也並非是主張在課程設置中完全取消二次方程。但是,更多時候,只需要提及二次方程即可,不必強調運算層面的要求。或許,二次方程是一種值得了解的數學概念,學生只需要形成“二次方程是什麼”的一般認識,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和意義”,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就足夠了,不必再花費幾周的時間來畫圖、做因式分解、層層推導,等等。
專業知識可以說是傳統教育中的“聖盃”, 常常貫穿在各個學科、各個學年的課程學習中。
最初主要關注基礎知識,例如,數學學科中的計算,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當地、本國的歷史發展脈絡等等。當學生進入初高中後,課程內容和學習主題就更加具體,更有技術含量。
但是,這種教育目標本身就存在各種問題。因為,讓所有年輕的學生都達到頂級水平,這種訴求幾乎可以肯定是無效的。然而,正是在這種要求的驅使下,許多高中學生不得不學習那些他們既不感興趣、也看不到生活價值的內容。而尷尬的是,這些知識卻長期被認為是孩子“應當知道的好知識”。
總之,人們傾向於將跨學年的課程建構為“學習專業知識之旅”,卻幾乎沒有試著自問“課程學科中哪些主題能夠更有效地、直接地服務於學習者理想的生活”。事實上,基礎教育應當塑造”業餘的專家”(the expert amateur),而非強求專業知識。業餘的專家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
另一方面,教學知識的不合理源於我們所處的時代。一直以來,進入大學之前的教育重點在於教授已知的知識、已經驗證過的事實和已經確立的法則。當孩子們的生活和他們的父輩還十分相似時,這種教育曾經非常有效。但如今,我們已經不能再打賭說明天的生活會和昨天一模一樣了。
現在,學習者即將面對的世界是靈活多變的,兼具未知與已知。我們需要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由此來反映我們對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的推測,並且藉以強調能夠應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的靈活知識。
未經思考的知識不值得一學
在我們日常學習中,也許我們已經獲得了充分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但大體掌握知識並不等同於能夠實踐運用。如果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能夠被整合起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做決定、做計劃、接納並享受一段經歷,那麼,它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是真正的學習。
學習即理解
當你正確做出一道題的時候,是否意味著你學會了這個知識點?當你學會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又是否意味著你理解了它?
比如,正確而熟練地計算分數是否意味著學習者真的理解了分數?如,他們是否理解為什麼以分數為被除數時需要取倒數、做乘法?或者,首先是否理解以分數為被除數的意義?很顯然,答案是:“不一定能理解”。雖然也有例外,但是,學習者往往擅長做分數運算,卻不一定理解分數。
那麼,如果這種“理解就是熟知事實和程序”的概念不可行,我們應該採用哪種概念呢?答案似乎是“理解即思考”(understanding as thinking)。可是,能夠達到“理解”程度的思考往往十分微妙,不易捉摸。
研究者們發現,哪怕是作業和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仍然抱有大量的錯誤概念。例如,在《超越教化的心靈》(The Unschooled Mind)中,霍華德· 加德納通過指明科學教育中的錯誤概念、數學教育中對運算的嚴苛要求、人文藝術學科中有限的幾篇作品和陳詞濫調,描繪了目前科學及其他領域教育的全貌。
真正的有效理解,意味著能夠根據已知內容來思考,而不僅僅是知道標準答案或者正確而熟練地完成常規程序。
學習即運用
大部分美國人都知道,越南戰爭是一次很有爭議的軍事糾紛。2003 年,美國再次陷入了另一起矛盾衝突,伊拉克戰爭。最開始時,許多評論人員就已經發出警告,伊拉克問題很可能演變成“另一場越南戰爭”,成為一次代價昂貴的魯莽行動。如今,調查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美國人,更不用提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認為伊拉克行動是一場災難。
甚至連一直拒絕將伊拉克戰爭與越南戰爭比較的美國前總統喬治· W. 布什,在2007 年終於也使用了越南戰爭的類比,之後,廣大公眾和評論員也迅速加入了自己的評判,讓人意識到伊拉克戰爭就是另一場越南戰爭。
這裡的關鍵並不是你對這種類比的立場,無關你支持或反對布什;重點在於你如何在伊拉克戰爭和越南戰爭之間建立類比關係,並實際運用它。全局性理解所提供的不僅是思考的主題,更是可以廣泛運用的思維工具。
我們可以把全局性理解視為一系列的意義建構。它給予我們的不是一個單獨的概念,而是一整套概念和案例,藉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前的形勢,並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它不僅僅是能夠體現全局性理解的民主、能源或風險的抽象概念,更是全套的概念、子概念或案例。
什麼樣的全局性理解(或開放性問題)有助於我們為生活做好準備?
答案是:能夠支持思考的、能夠廣泛運用的、能夠將主題內容轉變為分析工具的全局性理解。 然而,這也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挑戰,因為傳統教學往往重視主題內容,而不常將此轉換為可以運用的工具。
學習即融會貫通
許多教育者都希望學習者可以自主地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相關場景中。這被稱為“知道遷移”。“遷移”意味著學習者在某處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運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也即融會貫通)。例如,運用歐姆定律來解決供暖管道的問題。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這種“遷移”多半會失敗。以色列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夫里爾· 所羅門(Gavriel Salomon)認為,知識遷移本身並不難,而是傳統的教學過程沒有讓學生準備好遷移知識。迅速串講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遷移的要求,而且傳統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無法培養學生鑽研學習內容、廣泛地聯繫學習內容所必需的敏感性和傾向性。
真正的學習過程中應當包含思考、運用、注意、感興趣的體驗。不在滑雪場上邁出第一步,就永遠學不會滑雪;不爬上峭壁,就永遠學不會攀巖。相應的,如果你不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嘗試一下,就永遠學不會思考、運用、注意某個主題內容或對它產生興趣。
知識不只是知識,學習中的實踐運用最關鍵
記不記得我們上完一篇教學內容,結束時都會有一個類似“實踐運用”的部分?如果學生能認真地花時間來完成這個部分,那確實很有好處。但是,如果把實踐運用部分放到最後,作為象徵性的結束,簡短而粗略,教師經常就會因為課時安排的壓力而跳過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應該關注實踐運用,而不是把它留到課時的最後一天或者最後一小時來解決。請將這一準則銘記於心:在老師教學課時的中途就要想到最後的運用部分!如果到最後才開始重視結束的部分,那就太遲了。
你認為,什麼樣的綜合能力有助於闖蕩未來?看重的8項素質
在當今的複雜世界中,孩子要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就必須培養能夠應對廣泛挑戰的技能和態度,如,自我理解、同情、倫理道德、合作、良好的思維能力等。這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我們稱之為綜合能力。如今的職場上,“學霸”的稱號似乎沒以前那麼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力傲人的人才。
早在幾十年前,世界各地就已出現了各種大同小異的綜合能力列表,這些列表或被稱為“21 世紀必備綜合能力”,或被稱為“21 世紀必備技能”。其中包含了多樣化的個人能力和品質(如,思維能力、健康或學會學習),各類人際社會能力、公民意識、工作技能(如,良好的溝通能力、道德行為、創業精神等)。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提出的21 世紀必備綜合能力框架。其中,最首要的重點是學生的成就,之下又分設4大類別:
- 核心學科與21 世紀相關主題。
- 學習與創新的技能,包括創造與革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
- 信息、媒體和技術能力,包括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溝通與交流素養。
- 生活與職業技能,包括主動性與自我引導能力、社會性與跨文化技能、領導力和責任感等。
它的一大特徵是,界定了技能的領域,而非知識的領域。例如,“主動性與自我引導能力”旨在幫助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時間,包括平衡短期的戰術目標和長期的戰略目標;學會獨立完成任務,在沒有直接監督的情況下自我監控、鑑別和篩選;進而成為自我引導型的學習者,形成主動性、獻身精神和批判性反思能力。
我們發現,“skill”“技能”或“能力”這個詞用在這裡並不十分恰當。當然,管理目標和時間、獨立完成任務都與“技能”相關,但是,它們也涉及感覺和動機,它們既是人們致力於實現的目的,也是人們實際運用的技能。或者說,它們既屬於技能,也是品質、態度或心理狀態。所有的綜合能力框架幾乎都具有這樣的典型特點。
接下來這個4Cs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概念。事實上,4Cs 技能衍生自21 世紀必備綜合能力框架的第二大類,即“學習與創新的技能”,具體包括: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和創造力(Creativity)。
4Cs具有明顯的生活價值。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每個人都能夠從更流利、更有意義的溝通與合作中獲益;而且,藉助於批判性思考和創造,任何人都能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外,4Cs 技能也與深度學習明顯相關。一旦掌握了更加靈活的溝通、合作、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技能,學習者就能夠更好地通過與他人互動、利用傳統和當代的信息資源來學習。
從上面的兩個框架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所指的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各種能力,而是關乎整個人,包括複雜的個人、職業和公民世界所需要的激情、價值觀和獻身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清晰地意識到,知識決定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深度學習的含義遠遠超越了知識本身。
從知識到智慧,選擇有生活價值的學習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時代:信息爆炸、數字化和全球化、信息經濟等等導致當今世界對豐富的知識、複雜的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這些趨勢似乎還將以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式繼續塑造明天的世界。
世界的這種發展趨勢也侵蝕了傳統的教育之路,刺激我們鋪就新的道路。這一切敦促著我們重新思考什麼知識值得學習。當然,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什麼知識值得誰學習?什麼時候學習?在什麼背景下學習?我們的選擇數不勝數。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有人說是智慧。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甚至連大學教育都很難實現這個目標,更不用說大學之前的教育了。但是,我們可以這樣想:也許教育的合理追求並不是獲得智慧,而是獲得能夠通達智慧的知識。
對於教學而言,即使智慧顯得遙不可及,我們也不該故步自封,只滿足於獲得信息或知識。傳統的教育重心常常在於“知識-信息”,而非“知識-智慧”。讓我們反過來想象一下,假如教育把重心放在實現“知識-智慧”的深遠目標上,放在能夠通達智慧的知識上,那或許這些知識就真正具有生活的價值了。
本文摘編自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白丁智庫,解決實際問題!”添加“白丁智庫”官方微信(baidingzhiku),每天為您免費推送最全、最新、最權威的教育資訊、教育觀點、教育解讀……如果您有與教育相關的問題或者想法,請與我們的微信小客服隨時溝通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