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宅经济中挖掘细分市场

原创: 普度尚智

如何从宅经济中挖掘细分市场


普度尚智原创

主笔 | 董琪

梭罗在《瓦尔登湖》写到: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以刚刚结束的国庆来说,与往年的消费者们热衷于出游不同。

根据微信自己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选择宅在家里的人多达2100万,如果考虑到全国的情况,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己一个人在家呆着,或者自己一个人出去走走,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一方面有外卖,淘宝,跑腿代购,商超送货等方式满足足不出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单人优惠”“单身促销”“单人出行”等诱惑想要“0社交”人们的愿望。

而“享受孤独”的观念现今开始在年轻人群体逐渐蔓延开来。

这一部分人群或许一开始并不起眼,但一旦被市场细分,就会挖掘出巨大的新商机出来。

怎样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赚取更多的利益,在当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针对一整个庞大群体的竞争压力绝不算小,垂直向下进行目标消费者细分成为很多企业现在营销方向。

1

商场在导入初期,消费者对于自身的需求笼统且不清晰,这都归于对商品的认知不足。

最初的市场细分只要围绕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简单并且易于统计和归纳,在通过对各个行业的进一步梳理,能够得出可以直接写出来的结论。

但随着市场客户的需求多元化和复杂化,出于实用性需求购买的产品减少,情感占主导的购物比例加大。

此时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地域及经济层次的广度覆盖向需求结构的纵深发展了,市场也从有形细分向无形细分转化。不再针对传统的,仅仅是“男性、女性、老人、孩子”这类广泛又庞大的消费群体。

考虑消费者的内心感受成了最新的市场细分。

孤独营销正是利用了现在人们逐渐接受孤独的现状,进行触发心灵的营销。

2

2018年时,最后一批90后也已经成年,一反“空巢老人”的说法,“空巢青年”开始流行起来。这部分人是平常意义下的单身狗,独自一人在城市打拼的20岁到35岁的群体。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5000万。其中,57.9%的人表示缺乏感情寄托,41.9%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照顾和关爱。

为什么快手、抖音等社交产品大热,外卖越来越供不应求,本质上也正是因为抓住了人们的孤独感。

有的消费者享受孤独,希望有更多的单人产品来辅助自己更好的生活,有的消费者则不喜欢孤独,需要能够有相应用来排解孤独的产品。

对于企业或商家来说,这样的需求细分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掌握消费者的痛点并制定合适的方案。

作为企业,首先要明白的是,利用孤独打情感营销的牌,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比如利用惰性的美团、利用成瘾的抖音...

随着互联网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生活,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享受的并不是与梭罗一样“纯粹”的孤独,而是建立在“零社交、私人空间”的互联网表象孤独。

美国心理学作者Maria所说,互联网天然具有使人疏远的属性,人们沉迷网络娱乐时,会自然而言忽略掉身边的人或事。

这样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企业想要通过抓住孤独感来达到理想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再次细分消费者需求,也就是能否直击痛点,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3

所以我们商家在利用孤独进行情感营销时,可以从以下的4个方向切入。

首先要做的是营造出一种相应的氛围,将人们心中不是很清晰的感觉放大。有些人未必能够察觉自己是否“孤独”,当利用媒介将这种心理点破的时候,会让受众有种恍然大悟的惊讶——原来真的是这个样子、扎心了、你怎么会知道?

紧接着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孤独的受众,就会产生两种思维,一是乐得沉浸在这种有着淡淡忧伤的世界里,对于品牌方能够察觉自己的内心而感到满意;另一种是陷入恐慌想要解决现状,会下意识的关注品牌方,想要获得解决方案。

这时品牌方就能够针对两种不同的心理,结合自身产品属性,提出不同的主张,要么迎合享受者,传达一个人似乎也不错的生活态度,吸引这部分人的目光,达到“一起孤独”的销售含义;

要么像“丧茶”一样,直击消费者痛点后,可以打出无数“丧气满满”的话语,从另一种角度为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灰心,反正明天也一样。”

最后统计数据,收集用户或受众反馈,来为下一次的人群细分做准备。

生活本来就是有喜有悲的,营销也应该考虑到人的七情六欲,而不是一味的“正能量”。

孤独是社会进步到现在人们自然而然延伸出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么下一个状态,同样也会是新的营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