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李鳳虎是河南日報黨群政法採訪部記者,是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隨隊記者,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第二批派往湖北武漢報道組成員,負責武漢前線河南新聞媒體記者的報道統籌工作,主要採訪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援鄂醫護人員在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的工作情況。

今年3月份,省委直屬機關工委關於對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省直機關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進行第三批表揚的通報中,李鳳虎作為表現突出的共產黨員受到通報表揚。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2月9日至3月19日,我跟隨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抗疫第一線,隨隊採訪,晝夜奮戰40天。

這次赴武漢一線採訪,不僅是我新聞職業生涯中的一次特殊採訪,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次特殊歷練。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想當一名好記者,只有深入採訪一線現場,用心用情采寫新聞,才能觸摸到新聞現場的真實性,才能抓到鮮活的新聞。”這是我在武漢抗疫一線採訪的最大感受。

武漢採訪第一課:做好防護

在武漢戰“疫”40天,我經歷過從不安、焦慮、手足無措,到適應、有序、一切向好。

2月9日正月十六,將近中午1點,我在家裡正在吃飯,接到通知當天下午前往武漢一線的緊急電話。顧不上吃飯,我趕緊準備行李,帶著家裡僅有的6個N95口罩出了門。

滿眼流淚的妻子沒敢下樓送我,12歲的兒子幫我拿著行李,送到樓下。“爸,記著給我每天打電話!”在樓道口,兒子和我緊緊擁抱在一起。“保護好自己,記著也給我打電話!”樓道里傳來妻子的喊聲。走到小區門口,我再次回頭,兒子還在原地站著,向我揮著手。這時,我的淚水悄然而出。

下午2點30分,參加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宣誓大會後,緊接著,我趕往正在新鄭國際機場。晚上7點30分,我隨同醫療隊乘坐包機到達武漢天河機場。抵達駐地酒店,安頓好一切,已是凌晨1點,就這樣,我便開始了在武漢的採訪和生活。

來到武漢的第一課:“做好防護,保護好自身安全。”這已經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要放到保證整個報道順利進行的高度來看待。

報社領導和同事紛紛給我打來電話裡,我知道,這種叮囑不僅僅是領導、同事的關心和呵護,背後還有更深的含義。

第二天,我沒有急切投入採訪中,而是向醫護人員請教如何加強自我防護,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對房間劃分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功能專區,學會了“七步洗手法”,學會了如何穿脫防護服、戴護目鏡、戴醫用膠用手套。

經過反覆訓練,我熟悉和掌握了加強自身防護的流程,大大增強了我戰勝採訪中未知安全風險的信心,也為我後來實地探訪方艙醫院、零距離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奠定了堅實基礎。

剛來武漢的時候,街道上空蕩蕩的,鮮見車輛和行人,武漢的白天與夜晚一樣安靜,不見往日的繁華與喧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的心情也變得沉重,莫名的焦慮。

在武漢採訪期間,我的心情就像武漢的天氣,時雨時雪、時陰時晴,不斷起伏。“只要防護到位,沒有啥可怕的,既然上了戰場,就不能後退!”每天我給自己加油鼓勁,我焦慮不安的心慢慢平穩了,不再胡思亂想,全身心投入採訪中。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到武漢的第二天,因採訪存在潛在未知風險,為了方便穿防護服,我把自己的頭髮剃成了光頭,因長髮容易藏匿病毒,而且不好清洗。30年來我沒有剃過光頭,但為了便於開展采訪工作,我不後悔作出這個剃光頭決定。我的光頭照也被報社領導發到微信工作群裡,被大家點贊為2020年最帥髮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作為一名黨報記者和黨員記者,疫情當前,黨報記者應當衝在最前方,我將用胸膛鑄起鐵壁銅牆,哪怕生死抉擇,我也要逆行出擊,迎難而上,在疫情采訪一線,我將爭做出彩報業人。”我立下自己的武漢戰“疫”誓言。

在武漢採訪期間,每天,我的全身衣物要多次噴灑酒精,雙手要至少10次消殺,晚上要用高溫熱水洗澡半個小時。因為噴灑衣服消毒液頻次過多,我帶去的棉襖、褲子、內衣三套衣服全部報廢,撤離武漢的時候,均作為醫療垃圾進行了處理。

採訪中流的眼淚足有10年總和

作為一名文字記者,身處武漢抗疫最前線,我工作的核心就是努力記錄河南援鄂醫護人員的點滴故事,希望這些故事能夠成為人們未來再次回憶這一段歷史。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共300名,來自全省49家醫院,是河南支援湖北醫療隊人數最多的一支隊伍。

為了摸清300名醫護人員信息情況,我從領隊手中要了一份人員詳細名單,按照名單信息,我和各個醫院帶隊進行交流溝通,很快摸清了醫護人員的個人情況,為採訪和寫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走訪中,我瞭解到,來到武漢一線的河南醫護人員,有的沒有告訴丈夫或妻子,有的沒有告訴父母,有的妻子正在孕期待產或剛剛生子,有的推遲婚禮,有的父母身患重病,有的自告奮勇稱自己單身無牽掛,有的要繼承父輩或長輩的志願,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有的是老將再次領兵出征。

他們在家裡是一群為父母、為兒女的普通人,更是一群踐行著初心使命的白衣天使。據統計,河南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57歲,最小的22歲。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一些醫護人員揹著他們的家人,悄悄來到武漢,家人都不知道。省人民醫院急診ICU主任王龍安今年55歲,是醫療隊的一員帶隊老將。我採訪時無意間中瞭解到,王龍安來武漢,在鄭州弟弟家居住的老母親還不知道他來武漢一事。他“騙”老母親,說現在其所住小區封閉,醫院上班忙,還要隔離,出門不方便,“騙”了老母親有一個多月。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河南省兒童醫院5名女護士也都是瞞著家人來到武漢,我在採訪她們時,她們一致要求不讓寫名字和拍照片和視頻;鄭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毛治尉的母親已83歲,他完成支援武漢任務,都沒有告訴母親;還有一些年輕的女醫護人員,給孩子“撒謊”,稱其去武漢打“病毒怪獸”……

很多醫護人員都是眼含熱淚的講述,聽得我也跟著流淚。回到駐地房間,我滿腦湧出的都是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蹟,寫著稿子,我不時淚流滿面。男兒有淚不輕彈,在武漢採訪的一個月時間,我流下的眼淚積攢下來,有我10年流的眼淚總和。

人只有到動情處,才會觸動內心的真實情感。我採寫的一批報道文章,如:《武漢:待我長髮及腰,再來看你可好》、《方艙醫院裡的最美容顏》、《了不起!戰“疫”一線的90後河南醫護人員》、《謝謝河南醫生》、《防護服下的你們,最美麗!》等文章,河南醫護人員讀完後,再次被文章內容感動,紛紛在援鄂微信工作群裡為我點贊。

同時,我將一些重點新聞報道運用新媒體手段編輯、推送,聯合河南日報新媒體部製作短視頻30多個,大力唱響了主旋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武漢,看到人流淚是最常見的。見過太多的淚水,我能做的是不停地採訪、不停地寫稿。白天奔走在各種現場,晚上寫新聞稿。我要用手中的筆,將醫護人員在武漢抗疫第一線迎難而上、捨身忘我的感人故事書寫出來,向全社會弘揚醫護人員的“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家國情懷和“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

在武漢戰疫40天,讓我難忘的是報社領導和同事們每天的問候祝福電話,難忘醫護人員敲門給我送愛心防護物品,難忘一位護士把原本打給自己的免疫針卻打給我,難忘武漢市剪紙傳承人和醫護人員為我創作的戰疫剪紙和彩鉛畫,這些感動,讓我一生難忘。

用新聞敏感去挖掘新聞價值

我所在的第五批醫療隊主要負責對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進行收治。身處抗疫前線,採訪報道面臨不確定的未知安全風險,人很難不恐懼。

作為一個記者,如何安全順利進入方艙醫院,在複雜困難的採訪環境中捕捉到新聞,尤其是重大新聞,這就要靠記者的新聞敏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獲得方艙醫院裡的第一手資料是最重要的前提工作,只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才能明確報道的方向和主題,否則,盲目進入方艙醫院,不僅冒著採訪風險,還不能取得良好的採訪效果。

我通過多次走訪醫療隊領隊、醫護人員,很快獲取方艙醫院內部區域劃分,以及醫護人員分組情況、患者基本信息。我立即將蒐集到相關素材進行歸類,去粗取精,從中分析研判,找出最佳報道角度。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我不懼危險,按照事先擬採寫的報道內容,走進新冠肺炎患者所住的方艙醫院,採取消息、通訊、側記、現場短新聞、記者手記等體裁,採寫了《醫護人員進方艙醫院 ,穿脫防護服最關鍵》《方艙醫院是啥模樣?居住標配不亞於家裡WIFI開放可上網聽音樂》《方艙醫院的“十二時辰”》《方艙醫院裡的生日會》《深夜裡的方艙醫院》《200只千紙鶴“飛進”方艙醫院》《方艙醫院醫療人員的最後一個夜班》等一批重磅新聞報道,多角度全面報道了河南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感人故事,在社會上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有300名醫護人員,其中,“90後”有106人,佔比三分之一。17年前,“非典”來臨時,“90後”是孩童,大家保護著他們的安全;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90後”站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們衝鋒在前。

鄭州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邵青青1990年出生,從事醫護工作10年。在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邵青青擔任護理第四大組感控總負責人,負責第四大組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消殺毒以及方艙醫院內的護理工作。邵青青勇於吃苦、忘我工作,不懼危險、無私奉獻,受到了醫療隊領導、同事和患者的好評。她被稱為患者口中的“邵小護”,隊友眼中的“邵挑剔”,醫院心中的“邵干將”。

我先後採訪邵青青至少10次,寫稿花費了三天,撰寫了一篇5000多字長篇人物通訊《奮鬥的青春最靚麗》,作為“90後”醫護人員典型,在河南日報一版重要位置刊發。同時,引發人民日報的關注,人民日報在“抗疫一線英雄譜”專欄對邵青青進行了專題報道。

讓我記憶最深的一個新聞報道是,在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15歲初三女孩欣欣(化名)每天堅持上網課學習這一篇新聞報道,我對這個事件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關注報道。

有一次,我和醫療隊醫生高率斌聊天時,得知女孩欣欣在方艙醫院這個特殊環境裡仍然自強不息堅持學習,我憑著多年的採訪經驗和新聞敏感,當場認定這是一個勵志故事。於是,我跟隨醫護人員深入方艙醫院進行採訪,採寫了第一篇文章《上網課看書學習,方艙醫院裡的勵志清流》,引發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得知女孩欣欣備戰中考,學習壓力大,需要進步提高學習能力,我的這篇報道刊發後,第一時間引起了河南省教育廳的關注。河南省教育廳與醫療隊醫生高率斌溝通後,決定由三位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擔任輔導老師,輔導欣欣的語數英三科功課。十幾天來,在幾位河南老師的幫助下,欣欣心理壓力得到大大緩解,學習勁頭更加足了。

根據事情進展情況,我又採寫兩篇有分量的文章:《跨越黃河和長江的隔空微信輔導》、《方艙醫院15歲勵志女孩出艙啦!“謝謝高醫生,我給你敬個禮!”》,記下豫鄂兩地攜手並肩戰“疫”的這段感人故事,受到了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和的充分肯定。

3月9日上午8點半,武漢市青山區方艙醫院正式休艙。休艙這個重大新聞是一定要重點報道好,我均做了精心準備。除此之外,但我敏感認為,應該也要重點採寫一篇方艙醫院的最後一個夜班。於是,我選擇了3月9日凌晨2點至8點這個最後的工作班,從醫護人員從駐地出發,進入方艙醫院工作,到最後8點半治癒患者出艙,我和醫護人員通過拍攝視頻、圖片、音頻記錄等方式,以多媒體方式,記錄了休艙前的這一個重要時刻,刊發了《方艙醫院的最後一個夜班》文章,並配發短視頻新媒體手段,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想當一名好記者,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能採訪,能寫作,精通各種知識,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但在所有這些技能和素質之上,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就是新聞敏感。它要求記者大腦的“雷達”隨時開著,隨時過濾身邊的一切事情,隨時處於備戰狀態。

武漢歸來記者說③ | 到戰“疫”一線現場 觸摸新聞現場的真情實感

在方艙醫院採訪時,需要身著三層防護裝備,眼戴護目鏡,因為我全身被包捂的太嚴實,經常呼吸困難,喘不上氣,有時候我感覺憋得快發瘋了。採訪結束後,我的內層衣服也都溼透了,回到駐地酒店房間,時常頭暈噁心嘔吐。

前來武漢抗疫一線採訪報道,一些親朋好友和新聞媒體同行問我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害怕過嗎?”“看到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都不怕,我怕啥呢,抗疫戰場不能缺少黨報記者身影。”我告訴他們。

病毒傳染讓不少人產生恐懼,但我不曾在採訪工作當中退縮。“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好新聞不是坐在屋裡能獲得的,而是跑出來的。記者只有真正沉到一線現場,腿勤、手勤、腦子勤,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聞題材可供採寫。”我時時告誡自己。

只有深入一線到現場,才能抓到鮮活的新聞。具有新聞敏感的記者,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合格記者,也才能寫出出類拔萃的新聞稿件。新聞敏感是記者對新聞價值的發現、鑑別和判斷的能力,也是記者能否寫出好稿件的“試金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