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微小癌,到底一刀切還是隻隨訪?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甲狀腺癌灶最大直徑小於等於1釐米的甲狀腺癌(無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定義為甲狀腺微小癌。它是近年來增加速度最快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佔全部甲狀腺癌的50%以上,絕大多數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TMC)。

PTMC是不是低危癌?到底切還是不切?目前我們是“治療過度”還是“恰到好處”?這個問題在近期一直是各大學術會議辯論的焦點。

在2017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會場,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李小毅教授從指南和臨床研究出發,條分縷析,為在場觀眾全面講述了該問題的產生背景,並表達了他的觀點。

PTMC何時不切?先看指南怎麼說!

2015美國甲狀腺協會(ATA)發佈的《2015ATA成人甲狀腺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指南》中,將需要FNAC(針吸細胞活檢)檢查的結節最大徑線的最低值由0.5 cm提高至1 cm;而1 cm以下的超聲可疑結節,如無甲狀腺外侵犯或超聲可疑淋巴結,不推薦FNAC,可行密切的超聲隨訪;針吸穿刺細胞學結果如果支持原發甲狀腺惡性腫瘤,通常推薦手術治療(強推薦,中等質量證據)。

但是遇到如下情況也可以考慮主動監測而非立即手術:

A.患者腫瘤非常低危(如:沒有臨床轉移或局部侵犯證據的微小乳頭狀癌,並且沒有侵襲性疾病的細胞學或分子學證據。

B.因合併症導致手術風險高。

C.患者預期壽命短(如嚴重心肺疾病,其他惡性腫瘤,超高齡)

D.患者同時存在需要在甲狀腺手術之前進行醫療操作或手術的情況。

在2016年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更加細化了PTMC可密切觀察不手術的適應證:

①非病理學高危亞型;

②腫瘤直徑≤5 mm;

③腫瘤不靠近甲狀腺被膜且無周圍組織侵犯;

④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證據;

⑤無甲狀腺癌家族史;

⑥無青少年或童年時期頸部放射暴露史;

⑦患者心理壓力不大、能積極配合。

指南強調,滿足以上全部條件的患者可建議密切觀察(同時具備①~⑥屬於低危PTMC)。初始觀察週期可設為3~6個月,後根據病情進行調整,如病情穩定可適當延長,患者應簽署知情同意書並最好有統一規範的觀察記錄。

並且,密切觀察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應考慮手術治療:①腫瘤直徑增大超過3 mm;②發現臨床淋巴結轉移;③患者改變意願,要求手術。

顛覆早診早治理念!到底憑什麼?

在通常的印象中,早期發現的惡性腫瘤必須積極干預,且往往需要外科切除。但是,中美兩大指南均指出,對於部分PTMC,可以密切觀察而非立即手術治療。原因何在?

原來,這一說法主要來自於兩項著名的前瞻性臨床研究。

以2014年Yasuhiro Ito教授等人發表於Thyroid的研究為例,在不手術的密切觀察下,僅不到5%患者在5年內超聲發現腫瘤增大(>3mm),10年內僅8%;淋巴結轉移率在5年和10年內僅為1.7%和3.8%。所有先觀察、後延遲手術者共191例(15.5%),平均隨訪75個月後,無死亡和遠處轉移,僅1例復發。因此研究者認為,“推遲治療”並未影響患者的預後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Ito教授研究中,這些進行觀察的PTMC需同時具備如下4個條件:

1、腫瘤不靠近氣管或喉返神經

2、無臨床發現的淋巴結轉移,即cN0

3、活檢顯示不是惡性程度高的乳頭狀癌亞型

4、患者知情同意

這2項研究發表後,“顛覆”了人們對腫瘤“早診早治”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質疑之聲不絕於耳:有人質疑其隨訪時間短、患者例數過少,遠期療效不明,轉移情況被低估,等等。

李教授指出,在爭議的背後我們也要注意到,這2項研究均起於90年代,在當年人人都在“切腫瘤”的背景下研究者依舊能夠堅持對部分PTMC患者進行觀察、推遲手術治療,是非常有“遠見和膽識”的積極探索。儘管隨訪時間還不夠長,但研究結果仍然展現了低危PTMC在較長時間內的自然發展過程,且給出了支持觀察的直接證據(平均隨訪5-6年),對指南和實踐有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客觀證據支持PTMC是可以伴隨終生、不產生威脅的癌:有研究在屍檢人群中發現,偶然發現的甲狀腺癌的概率為5.3%-8.6%,日本某研究甚至達到17.9%。

研究顯示,PTMC 20年疾病特異生存率高達99%,局部或區域複發率為2%-6%,而遠處轉移率僅為1%-2%;而韓國近20年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病明顯增高(主要為PTMC的明顯增高)、而死亡率無變化的情況也表明:早診、早治PTMC似乎並無益處。

同時,從AJCC第8版新版分期中也能看出觀念改變的端倪。新版分期將年齡分界進行上調(44歲變為55歲),T分期標準調整,增加了其生存預後的權重;N分期標準未變,但其生存預後權重變小。

甲狀腺微小癌,到底一刀切還是隻隨訪?

對於絕大多數PTMC而言,該分期水平出現了明顯降低。Kim教授等人發表於今年Thyroid的回顧性數據分析發現,降期後,高分期病人的預後確實與低分期有明顯區別,I期、II期患者的10年疾病特異生存率能夠達到99.6%和95.4%,而III期及IV期患者分別為72.3%和48.6%。

根據這一分期標準分析,低危PTMC多屬於I期、可以預期其生存風險亦明顯減低,觀察應極少會危及患者生存。但是,對於生存率如此之高的早期患者,我們是否真的敢只隨訪嗎?

敢不敢隨訪,要弄清楚這2個“終極問題”

李小毅教授認為,我們在討論PTMC隨診問題時,並非是針對全部PTMC患者,因為仍有不少PTMC不是低危癌;隨診觀察的選擇只適用於低危的PTMC患者。即便如此,我們在決定是否只需隨訪時,仍要考慮的無外乎如下2個問題:

1、腫瘤是否存在局部侵犯風險;

2、腫瘤是否存在局部轉移或遠處轉移風險;

我們知道,目前超聲技術對低危PTMC的局部侵犯(如氣管、喉返神經)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和預測,因此面對第一個問題,臨床醫生往往有充足的把握進行判斷。對於第二個問題中的遠處轉移,儘管目前預測及檢查手段存在困難,但所幸遠處轉移率往往僅1%-2%。

至於第二個問題中局部轉移即淋巴結轉移的問題,目前超聲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大量數據顯示,超聲對淋巴結轉移的檢出率僅20%-31%,而實際PTMC淋巴結轉移率則能達到20%-40%。

以李小毅教授團隊對1000多例PTMC患者的調查顯示,術前超聲考慮為cN1的患者為9.79%,而術後病理發現淋巴結轉移(pN1)率為35.75%,超聲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僅17.35%,特異性94.41%。

在超聲敏感性低的現狀下,我們較合理的做法是:通過臨床因素的分析,篩選出淋巴結轉移高危的病人,以協助判斷是否主動隨訪。

李小毅教授為我們展示了他們團隊發表於《中華外科雜誌》的最新研究結果:對於PTMC而言,性別、年齡、腫瘤大小、是否多發是淋巴結轉移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大小、年齡的意義最為突出。

該團隊在另一項對cN0的PTMC患者做多個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同樣顯示:男性、年齡<40歲,腫瘤最大徑>0.5cm、多發病灶、未合併慢性甲狀腺炎性疾病等是淋巴結轉移(cN0pN1)的高危因素。

甲狀腺微小癌,到底一刀切還是隻隨訪?

低危老年微小癌或是最適合觀察的對象

進一步思考、分析cN0pN1的病人淋巴結轉移的情況,研究者們提出:一些小的、少量轉移的淋巴結有可能是“長期靜止”的惰性病灶。在常規屍檢中,隱匿性甲狀腺癌患者中有10%出現淋巴結轉移。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歐美國家的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比例較低(20%左右),發現的淋巴結轉移率也較低(不到5%),但複發率和再手術率依舊很小(7年時分別為0.6%、1.5%),與東亞地區高淋巴結清掃率(約90%)、高淋巴結轉移率(約35%)患者的預後相似。

來自ATA的文獻薈萃提示,真正“危險”的,很可能是那些淋巴結轉移數目較多的PTMC:cN0pN1的PTMC複發率在2%左右,<5個淋巴結轉移時複發率為4%,但>5個淋巴結轉移時複發率則提高至19%。因此,在ATA指南中,以5個淋巴結轉移為界,淋巴結轉移個數是甲狀腺癌復發危險性的重要因素。

那麼,哪些因素是大量(>5個)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呢?

與前文的研究類似,年齡、腫瘤大小等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李小毅教授團隊的研究顯示,≥60歲PTMC大量淋巴結轉移率為1.06%,明顯低於40歲患者的11.85%,而在cN0 PTMC中,大量淋巴結轉移率為0。

這兩個研究均顯示:≥60歲的PTMC大量淋巴結轉移率與Ito觀察研究中臨床證實的≥60歲PTMC淋巴結轉移率(0.4%)非常接近,所以是否提示:觀察中進展的淋巴結轉移很可能是cN0pN1中大量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而若一個≥60歲PTMC仍處於cN0狀態,其很可能就是一個不進展的、惰性病變……

因此,對於臨床未發現淋巴結轉移的60歲以上低危PTMC患者,尤其是腫瘤直徑≤0.5cm時,其大量淋巴結轉移率低,風險很小,可以考慮長期隨訪不積極干預。

敢不敢隨訪,先回答這5個問題

就現實情況來說,過度積極的治療低危PTMC,的確會帶來許多難以避免的副作用,如長期口服甲狀腺素、手術疤痕、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低減低等問題,人們期待能用更加“精準”的方法篩選出不手術也可獲得長期生存的患者。

但是,在講課最後,李教授總結指出,目前對於低危PTMC患者,能夠遵照指南和臨床研究的結果實施臨床觀察,還存在相當多值得考慮的因素,其中包括:

1、臨床因素:是否有規範的臨床和影像學檢查,以避免將淋巴結轉移陽性誤判為陰性?

2、患者依從性:是否具備良好的醫患關係和依從性?

3、醫療團隊:團隊是否具有較高水平的多學科協作以及完善的隨訪體系?

4、倫理:是否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籤署和法律支持?

5、價值醫學:是否能在保證治療結局的同時,給予醫療、心理輔導,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因此在臨床中,我們需要遵循分類(區分出低危PTMC)、分層(區分出不同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患者)原則、由有經驗的團隊來篩選出適合觀察的低危PTMC患者。只有腫瘤條件允許且患者願意密切配合,同時具備隨診醫療條件的基礎上,隨診觀察才是最安全的。

來源:河北醫大一院內分泌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