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拍照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之前,寫了不少關於手機拍照的文章。必須承認一點,手機拍照能力的進化超出預期,直接吞掉了消費級數碼相機的市場,甚至影響到入門單反相機的銷售。


有一段時間,社交媒體上,關於手機大戰單反的文章屢見不鮮。你要說便利性,手機的確完勝,但是上來就對比畫質,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不是就是檢驗智商。


手機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要我總結,那就是多攝+算法。什麼叫多攝?就好比一個單反同時裝上了幾個鏡頭。


剛剛發佈的OPPO A72後置四攝模組,由一枚4800萬像素主攝、一枚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一枚200萬像素廣角鏡頭和一枚200萬像素景深鏡頭組成。華為P40 Pro+更是後置徠卡五攝。


手機在拍照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小米10青春版也是採用矩陣四攝,在官方新聞稿中,強調一顆為潛望式長焦鏡頭,支持50倍變焦。雖然查了一些資料,證明所謂50倍是數碼變焦,但這也算是小米第一款潛望式長焦。可以預測的是,接下來小米會大力科普潛望式鏡頭如何如何。


究竟如何呢?對手機來說,毒性可能會更大一點。手機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內部空間過於極限,特別是鏡頭的光學變焦,讓設計者頭疼,因為光學變焦和可調倍數的望遠鏡原理一樣,想自由調節遠近對焦,就必須要用一定數量的透鏡相互調節距離,來完成對焦。這個間距對空間要求極高,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兩端變焦透鏡必須成直線,而手機的攝像頭又必須要朝背面收集圖像。


增厚?用戶太敏感,甚至鏡頭突出都會引發聲浪一般的吐槽。潛望鏡攝像頭恰好彌補這一缺陷。


這個劇情在2005年也同樣上演過,當時的主角是美能達X20,市面上第一款潛望式數碼相機。火是火了一陣子,但最後還是涼了。


其實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普通攝像頭+潛望鏡。潛望鏡通過菱形鏡改變了光的方向,讓本來需要橫向佈置的攝像頭的光學變焦組,橫著放進手機裡,從而只佔據手機的寬度!


就潛望式鏡頭來說,華碩於2015年底發佈的ZenFone Zoom才是智能手機領域用上這類鏡頭的“祖宗”,但結構過於複雜,根本就沒火起來(也是應為營銷太渣)。之後,OPPO Reno和華為P30 Pro引入潛望式鏡頭,關注度才真正高起來。


手機在拍照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剛剛推出的華為P40 Pro號稱可以實現10倍光學變焦。從上游各方報告看,下半年潛望式長焦鏡頭會在2000元左右的機型中普及,因為太有賣點了。


拍月亮?拍星星?打鳥?為什麼看別人拍的都很清楚,自己怎麼拍都不清楚。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


不要盲目覺得“潛望式長焦”就多厲害,小米CC9 Pro一個800萬長焦鏡頭,去年變焦評分第一,打所有的潛望式。原因?以華為P30 Pro為例,其5倍光學、10倍混合、50倍數字變焦的優點被廣為人知,其厚度為8.41mm,而潛望式鏡頭後的傳感器為1/2.78英寸(長度大約為5.8mm),很顯然,機身厚度限制了傳感器的尺寸。對比一下,小米CC9 Pro攜帶的是1/1.33英寸大底傳感器,畢竟傳感器不需要立起來,理論上還可以更大。


為什麼別人能拍的很清楚?那都是用了三腳架的。這和相機是一個道理。


原本我以為手機加上微距鏡頭是一個很實用的鏡頭,但很多用戶通過使用後發現,手機自帶的微距鏡頭與外設微距鏡頭相比,差距非常明顯,吐槽很多。其原因很簡單,手機鏡頭的空間太有限,如此密集的鏡頭群,帶來的效果必然有限。


手機在拍照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另外,手機的對焦系統根本就是弱雞,無法跟蹤動態物體,畫面會從模糊再變清晰,時常還來回抽。


手機在拍照的“邪”路上,越走越遠


用戶的審美是可以適應的,市場正在逐漸接受多攝設計。從三攝到浴霸,再到五攝,雖然是越來越醜,很醜,但拍照越來越強。只要不貴,最後都會有人喊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