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湧現出哪些有戰鬥力的地方部隊?他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呆小啾


清朝末年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段實際,翻遍史書,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就只有一千多年前的五胡亂華時期。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外敵入侵,一股接一股的烽火狼煙幾乎將中華大地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作為當時的官方統治者,清朝則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情況。那就是,他們內部腐敗無能,沒有誰有能力挽狂瀾,而外面的人他們又不相信,可事實卻逼著他們不得不相信,於是乎在慈禧太后和咸豐皇帝的委派下,清朝末年興起了三股漢人勢力,他們分別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今天筆者就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三股勢力的興起與衰落,畢竟這三者構成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主要軍事組織,沒有他們,我們可能早已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

一、曾國藩的湘軍

湘軍,最初稱湘勇,是曾國藩在湖南等地招募的民間組織。湘軍的組建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展開,清政府內部的八旗軍和綠營兵都不堪重用,所以咸豐皇帝在無奈之下被迫讓曾國藩前往湖南等地招募並訓練,也就是說,湘軍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與太平天國作戰,而且不屬於官方(暗示一下,湘軍的日常是沒有薪資的,所以曾國藩給湘軍的待遇就是,每次打敗太平天國的軍隊就可以將他們全部殺死,從而搶走所有的財務,這就導致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當中極為血腥,保守估計死在湘軍手中的百姓超過70萬)。

因為湘軍並不屬於官方,所以湘軍的武器裝備皆為自造。一般來說,湘軍的武器都是抬槍、鳥槍等早已被歷史淘汰的普通裝備,但這在當時來說已是高檔。除此之外,湘軍的武器大多都是普通的大刀和長矛。

另外,曾國藩比較看重文化,所以湘軍內部有很強的文化觀念,而且湘軍內部還有極其嚴明的軍紀軍規,所以在稍微訓練之後,湘軍就是當時中華大地上最為強大的一支民間軍隊。提一下,湘軍的指揮權都在曾國藩兄弟手中,清朝很難插手。另外,上面所提到的所有軍紀軍規都不適用於戰鬥過程,戰鬥當中的湘軍比日本鬼子差不到哪裡去,甚至更加可怕。

二、李鴻章的淮軍

李鴻章早年跟隨曾國藩一起編練過士卒,同時也是曾國藩的半個徒弟。在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日漸緊張的時候,李鴻章在曾國藩的幫助下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同意,於是啟程前往安徽等地招募士兵,所以稱為“淮軍”。

淮軍最早成立時只有7500人,也屬於民間組織,沒有軍費,同樣靠與太平天國作戰來搶掠物資以當軍費。在武器裝備方面,由於成立的較晚,因此獲得了一部分列強的幫助,搭配了新式火器和大炮,在當時來說,淮軍的戰鬥力是不太弱於湘軍的。

淮軍沒有湘軍那麼多的規章制度,但在作戰方面並不比湘軍差太多,同時相比湘軍淮軍多了一絲人性,很少聽聞淮軍傳出屠城的惡訊。值得一提的是,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時還得到了清政府的照顧,但甲午戰爭過後,淮軍就和湘軍一起淪為二流武裝,同時為這第三支勢力讓步,但在當時,淮軍與湘軍加起來還是很強的兩股力量。

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這北洋新軍是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所創建的一支新式武裝,最初稱為“定武軍”,但隨後因為成員擴充,人員調動就從最開始的天津小站分到了各地,但他在成立時,因為在海邊且得到了不少列強的幫助,所以都稱他為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由袁世凱負責編練,後來分為北洋六鎮,駐紮在全國各地協助清政府穩定地方。北洋新軍的統領被六鎮統制,共7萬人,這北洋六鎮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洋軍閥。曾經有人說民國時期打來打去其實都是一家人,都是一個鍋裡吃飯的兄弟,此話倒也不假。

北洋新軍在建立之初確實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支新軍一直被袁世凱攥在手中,所以也直接導致了袁世凱反水後,清政府就沒了最後的依靠,只能選擇退位。北洋新軍在袁世凱死後分裂為北洋軍閥,後來被國民革命軍兩次北伐基本消滅,僅剩下東北的張作霖部,後來蔣介石上位,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北洋新軍徹底消失。

最後筆者說一句,清末時期,湘軍與淮軍在建立後加起來絕對是可以推翻清朝的,並且北洋新軍建立之後,甚至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推翻清朝。而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畢竟是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的。

參考資料:《湘軍史》《晚清淮系集團研究——淮軍、淮將和李鴻章》《為練新建陸軍上督辦察》《中國近代史》。


浮華的滄桑


前言

聽到這個題目可能大家會很奇怪,難道真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昏庸黑暗的清廷到底還有什麼厲害的招數呢?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西方的列強的入侵,此時的清王朝已經千瘡百孔,破舊不堪,到底是什麼勢力還能如此強大?

別急,現在揭曉謎底,他們分別就是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清末三股勢力,畢竟在當時國力弱小的時代,如果沒有他們勉強充當一下門面,可能中國早就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了。

曾國藩的湘軍

曾國藩可謂是晚清洋務重臣,但在軍事上同樣也是晚清的名將,可以說沒有曾國藩的領導,晚清甚至有亡國的可能,同治中興更是夢想。而曾國藩能夠痛擊太平天國,靠的就是他手底下英勇善戰的湘軍。曾國藩之所以組建湘軍,原因就在於原來的綠林和八旗兵馬因為太平日子太久了,早就腐敗不堪,完全無法使用,所以曾國藩開始在湖南等地招募民間兵勇。

但招兵總得有錢吧?由於湘軍是曾國藩自己招募的,並未納入清朝的正式編制中,所以湘軍的軍餉都是從戰爭中得來,曾國藩初期規定:只要在戰鬥中打敗太平軍,不僅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還能搶走敵軍身上的所有財務。這也導致初期的湘軍戰鬥力極高,也極為瘋狂。

由於不在正式編制中,湘軍的武器也是自己籌備,普通的士兵大多使用的是大刀、長矛等裝備,偶爾有部分簡陋的火藥武器,雖然跟西方國家的裝備比起來不值一提,但在當時的國內環境下已算是很高端了。同時湘軍的軍紀嚴明,可以說是當時清朝僅存的一支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了。

李鴻章的淮軍

可以說李鴻章的發家曾國藩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李鴻章開始前往安徽等地招募軍士來幫助曾國藩,這隻部隊就被稱為“淮軍”,淮軍和湘軍一樣,都是屬於民間團練組織,不屬於清朝編制,沒有軍費,和湘軍一樣,靠以戰養戰。

由於成立時期比較晚,在武器和裝備上,李鴻章獲得了歐洲部分列強的新式武器,所以說淮軍的戰鬥力甚至比湘軍更強,同時由於淮軍的軍紀足夠嚴明,很少像湘軍那樣傳出屠城濫殺的消息。

順便說一下,淮軍在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政府給與了部分軍費和武器支持,而且淮軍也是李鴻章晉升之路的保障,只不過甲午一過,淮軍徹底沒落。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是清政府經歷了甲午慘敗以後,重新建立的一隻部隊。這支部隊最開始的時候不叫北洋新軍,而是叫“定武軍”。但隨著人員編制的逐漸擴大,從開始的天津分佈倒了各地,由於在成立初期得到了部分列強的幫助,所以這隻部隊也被稱為北洋新軍。

曾經有人說,北洋政府導致的軍閥混戰打來打去,其實都是一家人,其實這個說法倒也沒錯,他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北洋軍最開始是袁世凱負責訓練,後來又將其分為北洋六鎮,這六鎮駐紮在全國不同的地方,一共是7萬人的編制部隊,這也就是北洋軍閥的前身。

北洋新軍被清朝寄予厚望,雖然在初期也未清廷立下了不少功勞,但這隻部隊的主導權一直被袁世凱拿捏在手裡,並最後成為了清朝滅亡的催命符。最後袁世凱倒行逆施稱帝失敗後,北洋軍閥分裂,也是中國軍閥混戰的開始。

後來的幾次混戰以及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以後,也就剩下了張作霖的東北軍了。張作霖被日軍在皇姑屯炸死以後,張學良為了全國大局,宣佈東北易幟,北洋軍徹底的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結語

另外,清末時期,作為當時最強悍的兩隻軍隊,淮軍和湘軍加起來的實力絕對不可小覷,同時北洋新軍也確實擁有推翻清朝的實力,事實上他也確實這麼幹了。

清廷的直接滅亡原因就是由於袁世凱麾下的北洋新軍反水,當然這肯定也是袁世凱所主導的,但袁世凱畢竟是北洋軍的頭,賬不算在他頭上算在誰頭上呢?


歷史環形社


湘軍在1864年攻陷天京(今南京)以後,慈禧與曾國藩的相互猜忌問題變得複雜起來。太平天國忠王的“勸曾復漢”事件導致曾剃頭不得不早早結束政治生命。

在1864年至1894年甲午大海戰潰敗的30年內,慈禧在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傾力協助下,大搞買辦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客觀上鞏固了清廷本已搖搖欲墜的奴隸制統治,讓歐洲資本主義思潮湧進清廷封閉的經濟枯井。很可惜,30年辛苦費被日本聯合艦隊一舉奪佔,李鴻章與淮軍迅速沒落。

隨後的義和團運動讓慈禧既驚恐又興奮,因為慈禧看上了義和團的反帝國主義侵略、反基督教傳教士與教民的政治價值。慈禧恨洪秀全入骨,洪的“拜上帝教”即源於基督教。慈禧同時又恨帝國主義列盜入骨。安扶義和團穩妥以後,清廷心術不正地借用義和團鈍刀去殺洋教士。義和團的政治價值被清廷榨乾以後,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正式興起。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政治角逐,本質上屬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與狹隘的復漢封建主義革命的決鬥。憲政與民主共和乃世界大勢,袁世凱的短見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列寧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醒了沉睡三百年的東方睡獅,中國人不要做兔子,堅決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