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軟怕硬”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表現

“欺軟怕硬”是社會上一種常見的現象,以前總以為“欺軟怕硬”的人是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這種人往往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跟“孫子”一樣的“卑躬屈膝”,轉頭看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馬上變得“趾高氣揚”。雖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很討厭這種“欺軟怕硬”的人,但我們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加入了“欺軟怕硬”的行列。以前總以為“欺軟怕硬”不會在弱勢群體中出現,但現實一再向我們證明,那些在我們眼中的部分“弱勢群體”沒能力與“強者”爭奪社會資源時,往往會去欺負那些比他們還弱勢的人。

雖然人類不知進化了多少個世紀,但自然界中“食物鏈”弱肉強食的基因依然在人類的身上有所體現。之前在《百家講壇》看于丹老師解讀《論語》時,聽到她說起一個段子:“一個男人下班回家,估計是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後和老婆大吵大鬧,老婆氣不過順手把還在寫作業的兒子拉過來揍了一頓,兒子感覺很憋屈,出門把家裡的貓踹了兩腳,貓因為懼怕,跑到屋頂上,在屋頂上亂蹦亂跳,一不小心觸到了電線,從而引發火災。”于丹老師用一個形象的段子,描述了一家人“欺軟怕硬”的全流程,彷彿最後的“火災”為這家人畫上了一個悲慘的感嘆號。同時也警示世人“欺軟怕硬”雖然是一種負面情緒的宣洩,但每個參與這種情緒宣洩的人都會因此而買單。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敢和“強勢群體”叫板,因為得罪“強勢群體”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利益上的損失。但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會有負面情緒,任何人的負面情緒都需要得到宣洩,而把負面情緒發洩到比自己更“弱勢”的人身上,往往付出的代價最小。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評論:“

在外面當‘爺’的人,回家往往會當‘孫子’;在外面當‘孫子’的人,回家往往就變成了‘爺’。”雖然女人都期望自己的男人在外面“呼風喚雨”,回到家後對自己溫柔體貼,尤其厭惡那些在外面混的窩窩囊囊,回到家只會衝著老婆和孩子發脾氣的男人。但世界怎麼會像人們期望的那樣美好,都去“坐轎子”了,誰去“抬轎子”呢?於是各種冷暖自知的社會矛盾或家庭矛盾重複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每個人都極力爭取做“勞心者”,因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而“勞力者”有時被逼急了,也會把那句“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掛在嘴邊,與其走到這一步,還不如相互理解、相互寬容。

有時在工作上,一部分人還會把大家“欺軟怕硬”的心理當成他謀求利益的工具。我們在職場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大家一起開會或是討論方案的時候,某人突然的發脾氣或是臉色突變,其他人都會因為這種突如其來的氣氛而變得安靜。大家或許本該提的意見也不敢提了,原本生硬的態度也馬上變得溫柔起來,就是因為群體中有人不開心,而這個利用大家“欺軟怕硬”心理的人,也理所當然地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其實職場上這種“欺軟怕硬”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因為他沒有能力去說服大家,只有通過“耍無賴”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我們在公司裡遇到此種情況時,如果你還繼續步步緊逼,可能會讓大家覺得你“無情無義”,即使他的工作方案有問題,大家也會因為他的“示弱”或“逞強”而理解他。

“欺軟怕硬”雖然是人類的一種“病態”心理,但它依然成為我們社交中的“潛規則”,就好像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會有自己的言不由衷,社會也應該提供每個人宣洩負面情緒的渠道,不然就會出現“貓上屋頂”的隱患。只不過“欺軟怕硬”並不是我們宣洩負面情緒的唯一方式,因為世界很大,也很多元,可能有時聽聽音樂、看看電影、聊一聊八卦,或是和知心朋友漫無天際的談古論今,這些積攢在我們心中的負面情緒就會從我們的身邊煙消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