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消費變浪費

“雙11”購物,給消費者帶來了什麼?可能是一件心儀很久終於入手的商品,可能是一趟承載滿心期待的全家出遊,可能是一次收穫意外之喜的成功嚐鮮,但也有可能是一系列的生活困擾。

吊牌還沒摘的衣服被長期壓在箱底,日用品包裝還未打開就放置到過期,千方百計收納但家裡的東西仍然多到放不下……很多人面對的情況早已不是消費太少,而是太多。

“雙11”走過的12年,是消費領域發生巨大變化的12年,從中我們也能窺探到過度消費的根源。電商快速崛起,購物觸手可及,“買買買”越來越便捷,併成為一種被推崇的生活方式;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先付款、後還款以及分期付款等拉近了消費者與高價商品的距離;以“滿減”為代表的促銷進一步刺激消費,電商平臺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精準推送廣告;微信公眾號、帶貨直播等宣傳營銷更是激發起購物慾,重塑了消費觀……

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們的消費意願增強,本無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的消費行為有時只是一時衝動,或者是一種儀式感,並非基於真正的需求,存在奢侈浪費的傾向。

從個人而言,“滿減”促銷本是一樁美事,但如果只是“為減而買”,就容易造成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當物品不斷囤積,還會壓縮有限的生活空間。如果購買行為與自身收入不相匹配,還可能對自己的生活和情緒造成嚴重影響。

從全社會而言,過度消費會帶來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生存環境的壓力。一方面,“無用”的物品如果不能被回收利用,就無疑造成了資源的閒置和浪費。另一方面,伴隨“雙11”購物的快遞大潮,快遞包裝的後續處理也存在難題,一些企業推出的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等實際效果也很有限。

“無處安放”的是物品,更是被過度消費捆綁的生活方式,是大量閒置和浪費的資源。

有專家指出,消費端的節能減排具有明顯的“放大效應”:最下游每減少一個單位的產品消耗,可以在產業鏈上游減少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資源投入或汙染排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就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避免過度消費,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蔚然成風,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商家要創造真正有助於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滿足消費者高品質生活需求;平臺要在優質供給和需求之間架起橋樑;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拒絕浪費,確保物盡其用。

各方攜手,久久為功,將有助於形成健康且充滿活力的消費市場,同時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