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消费变浪费

“双11”购物,给消费者带来了什么?可能是一件心仪很久终于入手的商品,可能是一趟承载满心期待的全家出游,可能是一次收获意外之喜的成功尝鲜,但也有可能是一系列的生活困扰。

吊牌还没摘的衣服被长期压在箱底,日用品包装还未打开就放置到过期,千方百计收纳但家里的东西仍然多到放不下……很多人面对的情况早已不是消费太少,而是太多。

“双11”走过的12年,是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12年,从中我们也能窥探到过度消费的根源。电商快速崛起,购物触手可及,“买买买”越来越便捷,并成为一种被推崇的生活方式;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先付款、后还款以及分期付款等拉近了消费者与高价商品的距离;以“满减”为代表的促销进一步刺激消费,电商平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微信公众号、带货直播等宣传营销更是激发起购物欲,重塑了消费观……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消费意愿增强,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的消费行为有时只是一时冲动,或者是一种仪式感,并非基于真正的需求,存在奢侈浪费的倾向。

从个人而言,“满减”促销本是一桩美事,但如果只是“为减而买”,就容易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当物品不断囤积,还会压缩有限的生活空间。如果购买行为与自身收入不相匹配,还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和情绪造成严重影响。

从全社会而言,过度消费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生存环境的压力。一方面,“无用”的物品如果不能被回收利用,就无疑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伴随“双11”购物的快递大潮,快递包装的后续处理也存在难题,一些企业推出的共享快递盒、循环包装袋等实际效果也很有限。

“无处安放”的是物品,更是被过度消费捆绑的生活方式,是大量闲置和浪费的资源。

有专家指出,消费端的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最下游每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可以在产业链上游减少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资源投入或污染排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避免过度消费,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商家要创造真正有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生活需求;平台要在优质供给和需求之间架起桥梁;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浪费,确保物尽其用。

各方携手,久久为功,将有助于形成健康且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