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有的人認為,臨摹書法,當然是臨的越像越好了,也有人認為,臨摹書法,不可以過於像,領悟其意即可,要不然就會失去自己的風格特點。

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其實這個問題,兩種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

對於初學者而言,臨摹得越像,好處是最大的。因為你剛開始學習,復原式的臨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你的控筆能力和觀察能力,還能奠定一個很好的審美基礎。對於以後進一步提高、學習其它字體都有很好的幫助。所以說,臨摹,臨得像,是每個書法學者所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基礎。

《諫太宗十思疏》裡有句話說得好,“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想走得更高更遠,就必須把基礎打好,想走出自己的風格,臨摹,尤其是精準的臨摹,是必不可少的。

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而對於已經經歷過臨摹,經歷過臨得像這一階段的人來說,便不必太過於追求像這一層面,更重要的是探尋其內在的東西,臨摹法帖,意臨便已經足夠。至於意臨是什麼?

當然有一部分人分不清意臨和準確臨摹的區別,在這稍微做一下解釋,意臨是指在不失去原字帖風格及特點的基礎上,加上自己主觀上對所臨法帖的理解和自己平時對書法學習時候的感悟。學習名家的字體結構,學習名家的用筆方法,所以說,我們所看到的很多書法名家,他們臨摹的東西並不像,反而在臨摹的時候,添加了自己的一些東西在裡面。

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比如王鐸,王鐸學書時期臨摹魏晉法帖,學習王羲之、王羲之等諸位大家,他臨摹的書法可謂是十分的精準了,但是到最後,他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書法作品中,開啟一代書風。飄逸靈動,風規自然,學習了王羲之;連綿不斷的草書,學習了王獻之的一筆書;字形等方面,學習了米芾。可謂取法先古,而又創新性地打破了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臨摹,要不要臨得像,還要看我們學習的範本是哪些。對於墨跡來說,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古代名家書寫的形態,力求像。而對於碑刻來說,我們更重要的是領悟,“透過刀鋒看筆鋒”,我們在學習碑刻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思考。有些碑刻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變化,有的地方已經被風蝕得不成樣子,其面貌早已與剛刊刻時的面貌有所不同。

所以,對於碑刻,尤其是魏碑來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更重要的思考,觀其風格,觀其結體,還有其筆畫的形態,方便我們日後書法創作過程中的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