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提起《西游记》,大家第一想到的事肥头大耳的八戒还是火眼金睛的悟空,或者是任劳任怨的悟净,在小编看来,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是师傅唐玄奘。他一心向佛,从自身做起,抵御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和难关,最终将三个弟子教化,也都真正的皈依佛门,今天小编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唐玄奘的故事,对于他,大家究竟有多少了解呢?咱们一起往下看!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一、金蝉子转世

传说金蝉子是如来坐下的二弟子,因轻慢佛法,如来觉得金蝉子对于佛法的领悟还不够深刻,便贬金蝉子,一生尝尽各种苦楚,最终领悟佛的真谛,而金蝉子下凡间成为玄奘法师。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二、出家为僧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他的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玄奘10岁的时候,因聪慧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三、西行求经

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

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玄奘心里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没有得到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1]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四、取经归来

公元643年,玄奘取经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玄奘法师像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五:主要成就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一代僧人唐玄奘为何能名垂青史?就凭翻译这一点,就该有他的地位

关于唐玄奘的故事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看到这儿,小编不禁感叹,无论他是不是金蝉子转世,他的一生都是注定了不平凡,他本着求知若渴的心态不服艰难,不远万里求取真经,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被尊敬,被颂扬,对于唐玄奘的一生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