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遼陽的遼塔(作者攝)

說到遼寧,你可能會想到瀋陽或大連,殊不知,在今天的遼寧腹地,卻藏著一座見證東北2000年輝煌的遼陽城。遼陽城距離瀋陽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我曾兩次探訪這座東北重鎮,並發現了那些不為人知的驚喜。

一、遼陽城的雛形:襄平城

在今天的東北,真正具有意義上的城市,應當非遼陽莫屬。最初的遼陽城,叫作“襄平”。“襄平”的由來,要從燕昭王北逐匈奴說起。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有一支遊牧民族生活在今天東北與內蒙古中東部,它的名字叫“東胡”。之所以叫東胡,是因為它位於匈奴的東邊。

作為遊牧民族,東胡逐水草而居,長時間過著遊牧的生活,為了物資的需要,經常南下搶奪漢民族的物資。久而久之,東胡部落的南下就成為戰國時燕、趙兩國頭疼的問題。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影視劇中的燕昭王

至戰國中期,燕國通過一些系列改革措施,逐漸變得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大將秦開北擊東胡,將燕山至遼東半島的土地全部收歸燕國所有,並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與遼西等五郡。襄平,就是遼東郡的治所,這也是目前遼寧地區已知最早,並且有明確行政建置的城市。

襄平成為遼陽最早的城市雛形,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襄平的位置極具地理意義,襄平處於遼東的中部,正好位於遼東與遼西的分界線,其地北可至今天的吉林、黑龍江;向西300公里,穿過遼河,可從遼西走廊至華北平原;向南越渤海灣可至山東半島;東則可以經略朝鮮,其交通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今天的遼河(作者攝)

今天的遼陽雖然處於東北,但是氣候卻和華北的溫帶季風性氣候相近,很適宜農耕,加上太子河從遼陽縱穿,使得遼陽無論從水路還是陸路,都堪稱完美。

古代的遼東有兩條主要的交通通道,一條是從今天遼西走廊北上,然後朝東走遼河下游的沼澤地區,再至遼東山地,之後進入朝鮮半島。

另外一條是從遼東半島的西邊,經遼河平原平原東側深入東北腹地,而遼陽就正好在這兩條道的節點上。

隨著時間的演化,遼東地區的交通道路開始日趨成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延伸道路開始逐漸成型。

至漢代以後又形成了一條自華北經遼西至遼東,之後過鴨綠江經朝鮮,抵達日本的朝貢道。歷史上如夫餘、高句麗朝貢中原王朝時,都必須經過遼陽,才能達到中國的內陸地區。

二、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

明朝時,遼陽成為防禦與經略東北女真各部的政治與軍事重鎮。當時的明政府以遼陽為中心,開闢了輻射四周的驛道,並在沿途設有驛站。

從城市的選址方面,遼陽的選址是特別科學的。遼陽地處長白山向松遼平原的過渡帶,東邊是千山山脈,西有遼河沖積而形成的平原,土壤肥沃,不遠處還有太子河與渾河相伴。可以說,無論從軍事意義,還是交通方面,都特別適宜建造城池。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明代修築的遼陽總兵府(作者攝)

在古代社會,特別是一個文明成型的初期,鐵器的製作對一個政區的文化與發展是極為重要的,無論是經濟勞作所需農具,還是對外戰爭所需兵器,鐵器都是至關重要的。而遼陽就正好位於鐵器原料的原產地上,它的周邊山脈中有大量的鐵礦,這為鑄造鐵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正是這樣,東北歷史上便形成了一個規律,如果想佔領整個東北,甚至是南下獨霸中原,必須先佔領遼陽。

契丹在建立大遼國之前,一度與渤海在遼東地區爭奪了20多年,才艱難地取得對遼陽以及遼東地區的控制權,之後阿保機滅渤海,南下取幽雲十六州,這為後來與宋代的對抗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之後遼陽成為了契丹的東都,金朝則繼續以遼陽作為統治東北的要地。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契丹鐵騎

明末時期,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勝利後,就順勢發動了對遼陽的攻略戰,這一戰成為明朝失去遼東的轉折點。雖然後來努爾哈赤將都城從遼陽遷往瀋陽,但是遼陽作為東北的重鎮,繼續存在。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清代修築的遼陽古城牆(作者攝)

在2000多年時間裡,遼陽城址的位置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動,在中國城市史上,這種穩定的城市格局是十分罕見的,目前中國也只有長沙與成都等少數城市可以做到。

這種城市格局的穩定與牢固,在東北史上更是絕無僅有的,因為每一輪的王朝更迭,往往把舊的城池推翻或者遷移,然後再建立新的城池,像遼陽這樣,經歷了無數次改朝換代依然在原址上的城市是很少見的。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2000多年的歷史上,遼陽城址沒動過

努爾哈赤劇照

文史君說

參觀遼陽博物館時,我發現了一句話——

一部遼陽史,半部東北史,這句話充分體現了遼陽在整個東北的重要性。後來,隨著盛京瀋陽的崛起,遼陽的地位開始一步步滑落。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中東鐵路的興建,遼陽漸漸被吉林、哈爾濱、長春等城市所取代,退居二線。但從整個東北的格局來看,遼陽的沒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自20世紀以來東北開發的逐步深入。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遼寧專刊下),2020年第2期。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東北專刊),2008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