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的大學生為什麼選擇讀研,直接工作為什麼不受追捧?

脆皮susu


除了部分真心熱愛讀書的人選擇讀研究生,大多數選擇讀研的人都是為生活所迫,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國家這幾年每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都在上漲,但是有沒有這麼多相對應的工作崗位在等著他們呢?事實是沒有。

很多大學畢業生只是將讀研當作推遲三年做出職業選擇的一個無奈的避風港罷了。

畢業即失業,在當今這個社會不算是什麼神話了。

現在是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一些老的職業正在消逝或即將消逝,新的職業層出不窮地冒出來,但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的幾年沒有珍惜時間,沒有積極地投入到社會中去進行實踐,也沒有勇於試錯的精神。

再加上一些老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希望一步到位就找到合心意的工作,而事實上這是相當困難的。

大概率的情況是,隨著考研的人越來越多,三年後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甚至還可能由於你的層次高了,薪水要求也相應變高,導致用工單位成本增加,或許你的求職之路會變得更窄,所以考研的同學請三思!


伊夷以憶


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每年能夠錄取為研究生的人數,在當年的應屆畢業生中只佔很少部分,比例不會超過10%,2019年碩士生錄取人數是80萬左右。但80萬已經不是小數目,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多了。再就是,問題所說的直接工作不受追捧也不準確,好的工作還是受追捧的,比如公務員,銀行等等。那為什麼每年的考研人數屢創新高呢?首先,中國整個社會對於學歷的要求都在提高,比如一般的公辦高校,沒有博士學位幾乎不可能;像華為阿里這樣的公司,對學歷的要求也是很嚴苛的。其次,人都是有追求的,畢業生中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同學,肯定會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先不說讀研能有多大用,你只要能考上,就足以在你的同學面前證明你的能力,當然,碩士畢業以後,相對本科生來說,其就業可供選擇的範圍肯定是要大很多的。上述各種原因,導致了今天持續的考研熱。


萬物皆有源


隨著後浪的熱潮,不同的意見在網絡上激起千層浪,我們這一代到底是有朝氣的一代還是活在底層,很多人覺得不要人云亦云,要獨立思考。但是楊絳說過:人就是讀書太少,想的太多。何為讀書,就是要掌握正確的信息。在這個信息的世界,或許你比人家多掌握一些信息,你就可以獲得別人得不到的價值。我們一直在說大學生就業問題,學歷問題。我們今天就用數據來說話,不做人云亦云的一員。

上圖來自於國家統計局

從數據來看自2015年至2019年,國內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在總體上升,但總體維持在90 萬左右,從2017年到2019年的增加幅度就沒有前幾年大,這裡沒有放前幾年的數據,大家可以去官網查。基於今年的疫情原因,部分專業會實行擴招,所以今年的增長幅度會明顯上升。除了國內的,國外的讀研學子也維持在50萬左右,今年極大可能會有所減少。那麼總的讀研的畢業生是140萬左右,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每年的本科畢業生有多少:

在2019年總的本科人數為785.5萬,所以選擇就業的就有645萬左右,我們能想到的就業方向是:公務員,國企,私企,自由職業。可以查到的數據是公務員,國家公務員考試:低錄取,高棄考,公考競爭激烈提升培訓滲透率大家都知道。下面是錄取比率的 情況。那麼公務員這一行業吸收的畢業人數的能力也很微弱。那麼更多的人就奔向公司,這個數據不易獲得。不過這裡是否可以設想一下,是不是可能有數據庫存有求職者和招聘方的信息來縮小信息不對稱的導致的失業。

所以這麼大的就業壓力,我們真的是後浪嗎,還是被時代壓在海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