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憶“雙搶”

我的家鄉位於湖南邵陽洞口縣,過去水稻一般種兩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後,得立即插上二季稻,還務必在立秋前將秧苗插下。如果晚了,收成將減少,甚至絕收。才半個月左右工夫,搶收搶種,所以叫雙搶。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那些年的“雙搶”有多苦,經歷過的人能夠,往事一幕幕記憶猶新。

天還朦朦亮,在大人由輕到重的呼喚聲醒來,揉著睡眼惺忪的眼睛,很不情願的從蚊帳中鑽出來,接著聽著大人的嘮叨聲,喝下幾碗粥,大的小的都跟在大人背後,雙搶期間的某一天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早上清涼,是拔秧的好時機。清新的空氣裡夾雜著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懶腰,身上的露珠晶瑩剔透,像一顆顆珍珠在初升的太陽下閃耀著,不時滴落在奔走田埂上人們的腳背之上,透著一股沁心的涼意。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一大把整齊的扎秧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人們彎著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從秧田裡拔起來,湊成一束,放在水田裡“哐當哐當”的把秧苗根部的泥巴洗去,再從前面抽出幾根扎秧草,簡單繞擰成細繩,熟練地打了個活結,隨手就把一束秧苗紮起來了,丟在身後。

不一會兒,後面翠綠的秧把越來越多,一個個士兵一樣,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秧田裡,在晨風中瑟瑟飄搖。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秧田必須要水源充足,農田水利不發達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而做田,背陰潮溼恰恰也是螞蟥的天堂。

日上三竿時,我們腰痠背疼,飢腸轆轆的從秧田裡走上來,我記得八九歲剛剛下田雙搶,遇到螞蟥叮咬就特別敏感,嚇得哇哇大叫,立馬跳上岸,後來慢慢習慣,等到感覺痛疼,抬起腳用鐮刀在有螞蟥的地方敲敲,它就跑了。

臨近中午,驕陽噴火。家門口或場地上,腳踩的打稻機千篇一律地發出了“嗡嗡嗡嗡……”的聲音,震顫飄蕩在曠野遠方。知了也在聲嘶力竭地嘶鳴著,好像在傾訴著夏日的炎熱。兩種聲音在原野上空交織,奏出了農人的艱辛,農人的心酸……

轟隆隆的齒輪轉動聲,嘩啦啦的脫谷聲匯聚成正午的喧囂。大人們一隻腳用力支撐著軀體,一隻腳用力踩著打稻機腳踏板,雙手緊緊握住稻把,摁在滾輪上用力轉動著。隨著打稻機消滅了周邊的稻鋪,我們疾馳在泥巴田裡,在越來越遠的地方將稻鋪抱回來快速遞給大人,在大人身體的晃動起伏中,穀粒唱著歡快的歌,離開了稻草,飛入前方的鬥中……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雙搶中午的伙食,父母隔兩天儘可能讓我們吃上點家養的小公雞,知道消耗的體力太大,有意讓我們補補身子。飯桌旁邊,家裡唯一一臺鑽石牌電風扇在呼著熱風,我們狼吞虎嚥的吃著雞塊,喝著西紅柿蛋湯……覺得幸福滿滿,苦楚與疲憊早就拋之腦後了。

“冰棒冰棒,香蕉冰棒,冰棒冰棒; 豆沙冰棒”,一聲聲吆喝伴著自行車鈴鐺聲,將我們吵醒,賣冰棒的來了。大人為了鼓勵我們繼續好好幹活,也扣點零錢出來給我們解饞。五分錢一根的冰棒太令人回味無窮了,小心翼翼地剝開冰棒紙,不忘將粘在紙上的碎冰舔到口裡,冰棒表面留有一層薄薄的白霜,一股甜絲絲的霧氣夾雜著絲絲涼意一下子鑽入鼻孔中,迫不及待狠狠咬上一大口,含在嘴裡讓它緩緩化掉,再一點一點嚥下肚去,只半支冰棒下肚頓覺通體舒暢極了。那時覺得更覺神奇的是,冰棒放在鐵搪瓷缸裡,過一會兒瓷缸外面怎麼也會變潮變溼呢?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半下午左右,息風了。大人們將手裡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地按進滾燙的泥巴里,弓腰有序的往後到退著,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將水汪汪、白茫茫一片的水田裝扮得鬱鬱蔥蔥起來。插秧是個技術活,插的不好不能成活,回頭還要補棵,所以大人一般都不讓我們插,我們娃兒們只能抬抬秧苗,把秧苗往大人身後傳遞。

雙搶的早上、晚上都是幹活最佳的時間段,火燒雲的映射下,人們經歷一天的勞作,體力消耗的所剩無幾,可深知明天農活任務更加艱鉅,不得不在蚊子牛虻的叮咬下,繼續奮力搶收搶種著。

陣陣犁田人呵斥牛兒的聲音,為田間放水而吵架的聲音,跟四起的炊煙一同飄忽在田野上空。

天色漸黛,池塘邊上擠滿了人,洗腳的,洗農具的,牽牛喝水的,抬水的,洗菜的……

憶“雙搶”,還有多少人記得過這個農忙的過程?

現如今,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漸已消失的雙搶,伴隨著我們的青少年時期,已化成一種融入血液與骨頭裡的記憶,鐫刻盤踞在我的心靈深處,其滋味刻骨銘心、五味雜陳,讓人想笑,想哭……

雙搶,讓我心悸、懼怕與敬畏……但它的艱辛苦澀,讓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學會了隱忍、無畏、堅強!

時光如梭,這種特殊的經歷,此生不會再有,回不去的歲月,忘不了的雙搶!

想想現如今的孩子,手裡幾乎整天拿著手機,上著wifi,吹著空調,玩著遊戲,還有誰念著想著為父母分擔點家務活?還有誰記得我輩曾經歷的酸辛? 多多體驗下勞動的辛苦與樂趣,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適當讓孩子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未來的希望能夠有責任有能力來承擔起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