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忆“双抢”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邵阳洞口县,过去水稻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插上二季稻,还务必在立秋前将秧苗插下。如果晚了,收成将减少,甚至绝收。才半个月左右工夫,抢收抢种,所以叫双抢。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那些年的“双抢”有多苦,经历过的人能够,往事一幕幕记忆犹新。

天还朦朦亮,在大人由轻到重的呼唤声醒来,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很不情愿的从蚊帐中钻出来,接着听着大人的唠叨声,喝下几碗粥,大的小的都跟在大人背后,双抢期间的某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早上清凉,是拔秧的好时机。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在初升的太阳下闪耀着,不时滴落在奔走田埂上人们的脚背之上,透着一股沁心的凉意。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一大把整齐的扎秧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人们弯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从秧田里拔起来,凑成一束,放在水田里“哐当哐当”的把秧苗根部的泥巴洗去,再从前面抽出几根扎秧草,简单绕拧成细绳,熟练地打了个活结,随手就把一束秧苗扎起来了,丢在身后。

不一会儿,后面翠绿的秧把越来越多,一个个士兵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秧田里,在晨风中瑟瑟飘摇。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秧田必须要水源充足,农田水利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而做田,背阴潮湿恰恰也是蚂蟥的天堂。

日上三竿时,我们腰酸背疼,饥肠辘辘的从秧田里走上来,我记得八九岁刚刚下田双抢,遇到蚂蟥叮咬就特别敏感,吓得哇哇大叫,立马跳上岸,后来慢慢习惯,等到感觉痛疼,抬起脚用镰刀在有蚂蟥的地方敲敲,它就跑了。

临近中午,骄阳喷火。家门口或场地上,脚踩的打稻机千篇一律地发出了“嗡嗡嗡嗡……”的声音,震颤飘荡在旷野远方。知了也在声嘶力竭地嘶鸣着,好像在倾诉着夏日的炎热。两种声音在原野上空交织,奏出了农人的艰辛,农人的心酸……

轰隆隆的齿轮转动声,哗啦啦的脱谷声汇聚成正午的喧嚣。大人们一只脚用力支撑着躯体,一只脚用力踩着打稻机脚踏板,双手紧紧握住稻把,摁在滚轮上用力转动着。随着打稻机消灭了周边的稻铺,我们疾驰在泥巴田里,在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稻铺抱回来快速递给大人,在大人身体的晃动起伏中,谷粒唱着欢快的歌,离开了稻草,飞入前方的斗中……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双抢中午的伙食,父母隔两天尽可能让我们吃上点家养的小公鸡,知道消耗的体力太大,有意让我们补补身子。饭桌旁边,家里唯一一台钻石牌电风扇在呼着热风,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着鸡块,喝着西红柿蛋汤……觉得幸福满满,苦楚与疲惫早就抛之脑后了。

“冰棒冰棒,香蕉冰棒,冰棒冰棒; 豆沙冰棒”,一声声吆喝伴着自行车铃铛声,将我们吵醒,卖冰棒的来了。大人为了鼓励我们继续好好干活,也扣点零钱出来给我们解馋。五分钱一根的冰棒太令人回味无穷了,小心翼翼地剥开冰棒纸,不忘将粘在纸上的碎冰舔到口里,冰棒表面留有一层薄薄的白霜,一股甜丝丝的雾气夹杂着丝丝凉意一下子钻入鼻孔中,迫不及待狠狠咬上一大口,含在嘴里让它缓缓化掉,再一点一点咽下肚去,只半支冰棒下肚顿觉通体舒畅极了。那时觉得更觉神奇的是,冰棒放在铁搪瓷缸里,过一会儿瓷缸外面怎么也会变潮变湿呢?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半下午左右,息风了。大人们将手里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地按进滚烫的泥巴里,弓腰有序的往后到退着,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将水汪汪、白茫茫一片的水田装扮得郁郁葱葱起来。插秧是个技术活,插的不好不能成活,回头还要补棵,所以大人一般都不让我们插,我们娃儿们只能抬抬秧苗,把秧苗往大人身后传递。

双抢的早上、晚上都是干活最佳的时间段,火烧云的映射下,人们经历一天的劳作,体力消耗的所剩无几,可深知明天农活任务更加艰巨,不得不在蚊子牛虻的叮咬下,继续奋力抢收抢种着。

阵阵犁田人呵斥牛儿的声音,为田间放水而吵架的声音,跟四起的炊烟一同飘忽在田野上空。

天色渐黛,池塘边上挤满了人,洗脚的,洗农具的,牵牛喝水的,抬水的,洗菜的……

忆“双抢”,还有多少人记得过这个农忙的过程?

现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渐已消失的双抢,伴随着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已化成一种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镌刻盘踞在我的心灵深处,其滋味刻骨铭心、五味杂陈,让人想笑,想哭……

双抢,让我心悸、惧怕与敬畏……但它的艰辛苦涩,让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隐忍、无畏、坚强!

时光如梭,这种特殊的经历,此生不会再有,回不去的岁月,忘不了的双抢!

想想现如今的孩子,手里几乎整天拿着手机,上着wifi,吹着空调,玩着游戏,还有谁念着想着为父母分担点家务活?还有谁记得我辈曾经历的酸辛? 多多体验下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适当让孩子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未来的希望能够有责任有能力来承担起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