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發作前有哪些表現?如何做能預防心梗發生?

青春怪旅遊


一說到“心梗”,想必大家並不會覺得很陌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群,以及部分過度肥胖的人群,都會有發生“心梗”的風險。所謂“心梗”,就是指心肌發生了梗死,因為不能夠及時地給心肌充足的血供,由此導致了心肌暫時缺血,如果時間久了以後,還有可能會導致心肌壞死。在臨床上,對於這類人群,應該早一些發現,並展開迅速的方式,去治療這類急性發作。那麼,“心梗”到來之前,身體會提前釋放出哪些信號呢?

1.胸悶

因為沒有充足的氧氣,所以心肌在不停地跳動的時候,一直處於沒有氧氣供應,或者僅有少部分氧氣供應的局面。對於這樣的情況,如果長期因為缺氧,而使心肌一直處於“無氧”狀態,那麼心肌就好比是一個人在長跑過程中,一直處於缺氧的狀態,到最後就會酸脹,進而給人以一種“胸悶”,甚至還會有胸痛、乏力等伴隨症狀。

2.肩部放射痛

有些“心梗”的患者,在症狀快要發作之前,多會表明自己的左肩部位,有類似於閃電樣的刺激,一陣一陣的刺激,並且還特別的強烈,但是每次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幾秒鐘至幾十秒鐘不等。其實,這種肩部的放射痛,也正是由於心肌缺血,進而導致了神經被過分的敏化以後,產生的類似於“放電”的現象。有的時候,不僅是肩部會有放射痛,而且還會涉及到胸部、同側的手臂,等等。

3.心律不齊

所謂“心律”,就是指心臟在跳動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定節律性,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就屬於心臟沒有節律。正常情況下,心臟的每一次搏動,期間的間隔時間,都是相等的,如果心臟的搏動次數,一會兒快、一會兒慢,那麼也應該引起注意了,這屬於明顯的“心律”不齊,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的心肌缺血,進而導致了這樣的狀態。另外,如果平時動不動就覺得心慌,感覺心率明顯加快的時候,也應該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熊貓醫學


我是小眼睛醫生

專注於心腦血管疾病

致力於公眾健康

熱愛於健身的心內科醫生


雖然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很多心肌梗死患者都具有一定誘因。

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哪些誘因呢。

第一點,飲酒,熬夜是心肌梗死發生的絕對誘因。

很多心肌梗死患者都是由於大量飲酒或者熬夜,導致身體代謝出現問題,從而引起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從而引起死亡的發生。

第二點,過於劇烈的運動也能夠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很多年輕人往往在運動的時候出現猝死,是因為超過自己身體承受範圍內的,身體由於需氧量的不足,從而導致死亡發生。


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呢?


第一點,小眼睛醫生認為你需要保持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不抽菸,不過量嗜酒,不過度熬夜。因為這些生活方式勢必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傷。

第二點,不要超過自己身體負荷的運動。

大部分年輕患者都是因為過度運動運動,導致急性心肌缺氧,心肌梗死發生。所以,請根據你的身體條件進行運動,避免超負荷。

我是小眼睛醫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讚我

覺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覆告知我

覺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關注我


小眼睛醫生愛運動


心梗——來勢兇猛,致死率高,往往讓人措手不及。

心梗發作前的症狀是什麼?

1,心絞痛加重:心絞痛患者一旦發現胸痛發作頻率變高、範圍變大、程度加劇、時間延長,那麼一定要及時排查。

2,突發性心慌胸悶:如果以前平時健康的人,突然感到心慌、胸悶、乏力等症狀或症狀逐漸加重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3,休息時胸痛:當患者在夜間或休息期間出現心前區疼痛,要馬上提高注意。

4,無誘因胸痛:在沒有勞累、情緒波動、體力活動等誘發因素的靜止狀態下,出現胸痛,並且大汗淋漓、嘔吐、噁心等情況,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斷。

5,勞力性其他部位疼痛:勞動後,可能出現上腹痛、牙痛、下頜痛、左肩痛、後背痛等情況,要給予重視。

心梗發作如何急救?

1,撥打急救電話

有很多人喜歡自行帶患者到醫院去,覺得節省時間,但實際上這種行為有很多弊端,並不提倡:

隨意搬動患者或讓患者自行走動,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如果撥打急救電話,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自救,運送病人的過程中還可進行早期診治。

有些患者和家屬可能就近尋找醫院,但有些民營醫院不一定有救治心梗的能力,而且即便有能力,醫院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床位的準備,從而延誤病情。

而打急救電話,可以提前聯繫醫院,讓其提前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通道,爭取時間。

2,原地等待救援

如果對病人的病人完全瞭解,可服用硝酸甘油等藥物,不瞭解的話儘量不要隨便服藥。

平躺+通風=呼吸順暢,這是最重要的,隨時做好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準備。

3,把握時間

心梗的發作非常快,搶救也必須及時,所以患者和家屬必須相信醫生,早一分進行治療,生存率就高一分。

心梗如何預防?

1,健康飲食

進食時不宜過飽,同時減少脂肪、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

2,釋放壓力

保持心態平和,心情煩躁時,及時進行釋放。

3,適量運動

沒事時跑跑步,走走路進行溫和的有氧運動,量力而行。

4,保護脊柱

不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注意脊柱健康性。

(本文由羅民教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進行刪除。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私聊聯繫,共同探討。關注本文作者,獲取更多醫學知識,歡迎點贊、評論、轉載,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