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前言


據統計,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企業總收入超過6000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2%,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醫療器械的門檻比較高,行業監管與法規較嚴,特別是對於III類產品,在產品上市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多初創公司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以及資源來完成產品原型,獲得下一階段的投資,更不用說走到產品臨床試驗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醫療器械的孵化器與加速器項目應運而生。但什麼樣的孵化器與加速器才能最好的滿足初創企業的需求呢?在這裡,我們將通過了解美國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與加速器,根據其運營方進行對現有的孵化器模式進行梳理與分析。

由於篇幅原因,上篇我們主要介紹由大型醫械公司、醫院運營的孵化器;下篇我們將介紹政府、高校以及獨立運營的孵化器,並分析不同類型孵化器的區別與相同點。


一、大型醫療器械公司運營的孵化器

由於醫療器械行業長週期、高投入的特性,為了降低風險,越來越多的大型醫療器械公司都將產品開發的重點從自主研發轉向外部孵化或者是收購。針對產品創新的需求,很多公司都建立了相應的業務系統,我們以醫療器械巨頭強生公司為例進行分析,強生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了強生Innovation Center創新中心、強生JLabs孵化器、強生創新JLINX、強生創新JJDC等機構。

JLABS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休斯頓JLabs

JLabs孵化器的成立,與其全球負責人Melinda Richter密不可分。Melinda在硅谷科技公司上班,由於自身的經歷,她意識到與科技領域相比,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創新有著諸多障礙,比如在開展第一個實驗之前所需的費用巨大,創業者為了融資而不得不將股權一再稀釋等,導致很多初創企業未能走過概念驗證的階段,在開發出產品原型之前就夭折。

為了加速生命科學領域初創公司概念驗證的過程,Melinda於2004年成立了Prescience International公司,專門進行生命科學孵化器的設計,並且為加州當地多個創新中心開展了服務。Melinda理想的生命科學初創企業孵化器,是能夠獲得和大公司裡進行產品開發一樣的資源,包括各種所需要的實驗設備,以及負責企業運營的團隊等,於是Melinda開始尋找可以合作的戰略伙伴。2011年,強生開始著手建立其在聖地亞哥的孵化器,尋求Prescience International的幫助,與Melinda的需求不謀而合。2012年,強生JLabs正式成立,Prescience被併入到強生旗下,Melinda也成為了強生JLabs的全球負責人。從成立至今到現在,已經有13家JLabs在全球落地,2019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JLabs是其最新分支,也是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個分支。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多倫多JLabs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上海JLabs

作為生命科學孵化器,JLabs入孵項目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製藥、醫療器械、日用品和全球健康上面,與強生的主營業務有一定的關聯。成立至今,JLabs已經服務了651家初創企業,其中439家為醫藥公司,142家為醫療器械公司,70家為消費品公司,78家覆蓋了兩個或以上方面。在選址方面,JLabs一般都選在生命科技創新比較活躍的地方,例如聖地亞哥、舊金山、波士頓等,並且會與當地資源進行結合。例如JLabs的休斯敦分支,就建立在有名的德州醫療中心(Texas Medical Center)裡,可以直接與醫生的創新需求對接。

JLabs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No strings attached”,即不帶附加條件。JLabs不要求獲得入孵企業的股份,也不要求優先投資權。入孵公司只需每個月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使用包括辦公室、實驗室等的空間與各種實驗設備,並且獲得JLabs團隊在人力資源、財務等方面的運營管理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入孵企業還會獲得產品開發與創業方面的指導:每一個入孵企業,都會被分配一位JPal,即創業導師。他們均為強生的員工,在業界有著豐富經驗。除了定期溝通外,入孵企業與創業導師可以隨時溝通,獲取產品開發以及創業方面的經驗與指導,提供諸如材料與供應商的業界資源,降低入孵企業創業失敗的風險。除了入孵團隊與JPal之間的溝通,JLabs也鼓勵入孵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合作,形成了創新生態系統。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JLabs可租用實驗臺,月租費為3000美金

JLabs與全球超過一百家投資基金開展了合作,組織基金與入孵企業的溝通,為入孵企業提供潛在的投資。為了促進創新的積極性,JLABS會不定期開展Quick Fire Challenge,針對某個主題召集創新解決方案,不需要有產品原型,只需要有概念即可參加。挑戰賽的優勝者可以獲得不同的獎勵,有些是項目資金支持,有些是入駐JLAB的機會。例如最新的一場挑戰賽,指定的是為兒童腫瘤、兒童手術以及流感尋找解決方案,獲勝者可以獲得一共15萬美元的項目基金,以及入駐強生華盛頓孵化器一年的機會。

依託於強生公司強大的資源,JLabs成為了強生創新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可以相對獨立的運營,同時也打通了生命科學創新的上下游,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從2012年成立至今,JLabs的入孵企業一共獲得了超過29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有26家通過IPO或者反向併購上市,18家公司被收購,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二、醫院運營的孵化器


為了加速生命健康方面的創新,使得新的技術能更快地用於醫院與患者,美國不少大型醫院都開展了孵化器/加速器項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Cedars-Sinai(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的加速器。

Cedars-Sinai 加速器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Cedars-Sinai醫療中心位於洛杉磯,成立於1902年,是美國西岸最大的非營利性醫院,擁有超過2000名醫生和10000名僱員,多次上榜全美十佳醫院,具有支持醫療創新的優良條件。在專業孵化器公司TechStars的支持下,Cedars-Sinai開展了加速器項目,為醫療創新初創公司提供培訓與指導,使其發展壯大創新,達到加速公司發展的目的。

加速器項目每年開展兩次,有意加入加速器的公司可在網上提交申請。Cedars-Sinai對於初創公司有以下幾個篩選條件:1)目標客戶為醫院或者是醫療機構而不是普通消費者;2)產品或者技術有助於提高臨床護理水平、醫療衛生系統用戶感受、醫療從業人員工作效率;3)全職創業,最少已經有產品原型,尋求臨床驗證和對企業端商業模式的公司,對於還在概念驗證階段或兼職創業的公司則不考慮;4)已經獲得了種子輪或A輪融資(一般為50萬到500萬美元)。由於這樣的篩選條件,Cedars-Sinai加速器基本上只合適數字健康和普通醫療器械相關公司,並不適合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以及只面對大眾健康與健身類的科技公司,即便是醫療器械初創企業,大多數也是開發I,II類產品。

在對初創企業的評估中,Cedars-Sinai加速器項目最重要的評估要素是團隊。它們相信,一個強大的管理團隊可以讓任何產品成功。在首先對初創企業的團隊進行經驗與技術、工作方式、以往經驗的綜合評估,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團隊後,加速器項目再對技術和產品進行評估,選擇對市場最有影響力、最具市場潛力的產品,並且將初創公司所需要的資源與Cedars-Sinai可提供的醫療資源進行匹配,以及確保加速器項目可以為入選的公司賦能,幫助其達成目標。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Cedars-Sinai加速器


入選加速器的初創公司將在洛杉磯參加時長三個月的培訓,該項目要求每家初創公司最少有兩名員工全職參加項目,其中最少一人為創始人。在培訓期間,Cedars-Sinai醫院對入選的初創企業完全開放,為它們提供產品終端用戶、與公司利益相關以及決策相關人員的專業意見以及輔導。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據初創公司想要達成的目標,為每家公司分配最為合適的導師。導師來自於Cedars-Sina內部以及業界人士的300餘人團隊中選擇。這些導師將每週與初創公司團隊見面,通過自己的經驗和關係網絡為初創企業提供幫助,為其產品提供反饋、改進產品設計、指導他們如何將產品更好地與醫療系統結合。第二階段是集中的產品開發與市場定位輔導。在這個階段,加速器將在商業模式、價值主張、以及市場符合性方面為初創企業提供反饋,幫助初創公司瞭解其產品的市場定位、探索商業模式、以及制定定價與營銷模型。第三階段是邀請風投機構和投資者與初創企業見面融資。

在項目的最後一天,所有的公司將面對投資人、潛在客戶、導師和媒體展示產品,進行集中路演。在培訓項目過程中,Cedars-Sinai醫院還為初創企業提供與醫療健康和創業相關的課程與研習會,邀請不同背景的專家分享經驗。加速器每週還會提供週會,使得所有參加同期項目的初創公司聚在一起,分享成功經驗,討論遇到的挑戰,相互支持。由於每期培訓班的規模較小,每個初創公司都能獲得個性化的支持,項目方每週與公司進行溝通,確保公司獲得所需要的支持。

Cedars-Sinai加速器帶來的價值,更多的是對初創公司的項目輔導以及能給它們帶來的資源。例如,針對開發醫療軟件的公司,將獲得Cedars-Sinai醫療中心的臨床支持,為其進行產品開發輔導以及測試。同時,初創公司能充分利用Cedars-Sinai的醫療系統,可以花大量時間跟隨醫生,觀察工作流程,以便更好地瞭解用戶需求。初創公司能在醫院工作流程以及硬件設施中與醫療人員互動,使得初創公司能更深入瞭解其產品在醫療健康系統中的市場定位,快速測試和不斷改良其產品,將這個過程從兩年縮短到三個月。

Cedars-Sinai並不止步於自身醫院內的合作。“我們想要為醫療衛生系統帶來創新,同時也給入選的公司帶來成長的機會,使得他們能走出Cedars-Sinai”, 孵化器總經理Anne Wellington說到。由於加速器與Cedars-Sinai的醫療資源緊密結合,能為醫療創新的初創企業帶來急需的資源,所以競爭激烈,每期都有400-600家的公司申請加入加速器。到2019年年底,開展了五期加速課程,一共有47家初創企業參與,累計獲得了超過2億美金的投資,其中不乏Google與Amazon這樣的技術巨頭公司,超過80%的初創公司保持活躍,創造了約400個工作崗位。

醫療初創公司太難了?看看那些著名的醫療創新孵化器(上)

Cedars-Sinai加速器與入孵企業


在美國,醫院主導的孵化器/加速器項目還有不少,例如德州醫療中心的TMCx孵化器等,它們的目標往往都是為了加速醫療創新產品的上市過程,使得其能更快地應用在臨床,而它們與其他孵化器相比最大的優勢,是能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醫院將創業者與終端用戶直接對接,加速產品的測試改良,縮短上市時間。

結語


以大型醫療器械公司、醫院為背景運營的孵化器,往往憑藉著自身諸多優勢給醫療初創公司提供技術、臨床、市場、平臺等多方面支持,同時還有一定的隱形福利。那麼由政府、高校運營的孵化器又有哪些特點?獨立運營的孵化器和它們又有什麼不同?敬請期待下期內容。


- END -

作者 Cindy | 編輯 謝安然 | 排版 El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