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尋著古道,前往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儘管它的名字“中山”由來不久,可它卻默默沉澱了上千年的文化。

踏上老街的“官道”,兩旁滄桑古老的建築無不在述說著這座小鎮輝煌一時的盛況。兩層泥土結構的老房子如同守護邊疆的白楊一般直挺挺的守護了這條“官道”一千多年。走進那些老房子,便可以看到門前懸掛的“花燈”和姓氏對聯。

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聽老街裡住著的老人們說起,“花燈”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手藝,元宵鬧燈是古鎮最熱鬧的時候,因此古鎮還有“小南京”之稱,現在這門手藝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姓氏對聯則是古鎮的特點,在這不足十平方公里的集鎮裡有著102個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有它自己的姓氏對聯,辭舊迎新時大門上更換是姓氏對聯,每一個姓氏都是一部史書,記載了中山這塊宜居福地,在動盪的民族大遷徒中為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所做出的貢獻。每一個姓氏對聯的後面都有一個美好而又古老的傳說,每一個傳說都有圍繞著忠、義、悌、孝,體現了古鎮人民的善良淳樸。

在老街的盡頭是小鎮裡現存的唯一一座城門-迎恩門,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 城樓上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殘餘的兩根石柱都是凝固的歷史。登上城樓時,可俯瞰新老兩城全景,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

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橋,這是武所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同樣,這座橋的背後也有一個樂善好施的故事。

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站在永安橋上朝東邊望去,一座石塔映入眼簾--相公塔,又名潰尾塔,位於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相傳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相邀到此登山賞景、吟詩作賦,故名相公塔。如今物換星移,歷經歲月滄桑,小鎮裡的七座塔中僅相公塔碩果遺存。相公塔外形壯觀,猶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歷史巨人。

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小鎮裡不僅有歷史文化,還有美食文化,小鎮裡有極多的特色小吃,簸箕板,薯包子,芋子粄,捏粄……生活在小鎮裡的居民,每一天的早餐就是簸箕板加一份剛出鍋的豬肉湯,每天都元氣滿滿,而在外的遊子,每次回來,家裡的長輩都會親自做一頓簸箕粄給孩子吃,這是一種家鄉的味道。每次談起家鄉的美食都會勾起遊子滿滿的鄉愁。

中山小鎮,一個擁有一千多年曆史卻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